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黔茶文化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支易

    世界茶源在中国,中国茶源在贵州,贵州作为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黔茶”作为贵州民族文化品牌之一,在茶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探索如何在守正创新中对黔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传承和实践,浸润黔茶文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黔茶文化底蕴的且多元融合的“黔茶工匠”,是贵州茶界和涉茶高职院校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守正:坚守“文化传承”使命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支撑保障,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的五大职能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创新源泉,承担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

    茶产业是贵州特色优势产业,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茶界和涉茶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主旋律,落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文化添彩工程”,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黔茶文化。因此,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黔茶文化育人模式是推动文化强校、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之点,也是培育“黔茶工匠”的关键所在。

    创新:激发“黔茶文化”活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创新,创的是新的育人理念。贵州茶文化从远古走来,穿越茶马古道,铺展在黔山贵水间,滋养黔人,芬芳国人,纵横千古,飘向海外,其内涵是培养黔茶工匠的一剂良方。为此,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省最早开办茶专业的学校,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黔茶文化育人模式”,铸茶魂育茶人。

    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陆羽所著《茶经》 讲述了茶文化的三重“革命”,从经验上升到系统知识与理论的学理革命,采摘、制作、品饮都有规可循的程式革命,茶叶与人的品性和道德气脉相通的茶人革命。要继承和创新 《茶经》 中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从贵州茶人坚持生产干净茶、生态茶的高尚追求中提炼出“雅志”的精髓,从多彩的少数民族茶礼茶俗中汲取了“和美”的文化内涵,从茶艺的日常修炼与精彩展演中感悟到“清心”的境界,提出“俭德、精行、雅志、清心、和美”的黔茶文化育人理念,将其育人理念融入涉茶专业教育各方面,沉浸式体悟黔茶文化,内化为职业素养,外化为行为表现,培养具有“艰苦朴素的德行、精益求精的品质、学茶强国的志向、宁静致远的心境、和谐尚美的态度”的具有黔茶文化底蕴且多元融合的“黔茶工匠”。

    传承:促进“黔茶工匠”培育

    传承黔茶文化是培养黔茶工匠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和塑造“黔茶名师”等措施,培育“黔茶工匠”,推动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是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立足贵州特色,将黔茶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教学等课程体系,实现黔茶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如在实践性教学课 《都匀毛尖茶非遗制作技艺》 讲授都匀毛尖茶文化内容中,融入“俭德”内涵;在专业核心课 《黔茶加工技术》 讲授湄潭翠芽加工技术内容中,融入“精行”内涵等。二是搭建特色育人平台。与政校行企联动,将黔茶文化与“产学研创训”结合,通过打造贵州茶文化博物馆、建立黔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都匀毛尖茶市域产教联合体,开展一月一主题“品茗月”系列活动,建立涵盖科普、研创等各类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肩负传承弘扬黔茶文化的使命,打破黔茶文化育人实践壁垒,丰富育人资源,拓展实践阵地,拓宽学习实习路径,为黔茶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撑。三是塑造“黔茶名师”。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职业技能、教研科研、社会服务”五个维度,通过“内化、转化和固化”三个阶段,聘请茶文化大师、茶科研专家等校外专家,采取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模式,增强团队在黔茶文化育人方面的实践能力,校政行企四方联动,分层分类培养黔茶名师团队,提升教师团队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