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乡土文化新实践:解码“村超”现象中的文艺与旅游融合密码
郭薇
在贵州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榕江县用一场“村超”赛事重构了现代乡村的文化图景。这项源自村寨足球联赛的群众性活动,自2023年火遍全国以来,不仅成为乡村体育赛事的标杆,更是一场融合民族文化、非遗传承、美食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全民盛宴。以月均百亿级的网络流量创造了文化传播奇迹,截至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超94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8亿元。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村超”作为文化现象与乡村振兴载体的多重意义。当苗岭山歌与足球解说同频共振,当侗族大歌与赛事直播跨界交融,“村超”现象不仅展现了乡土文化创新表达的强大生命力,更昭示着新时代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范式。
这个植根本土、全民参与的节庆体系,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的生动实践,为破解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传承困境、供需错位、产业断层等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一、根系沃土的创新表达: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
“村超”赛事打破传统体育竞技的单一性,将侗族大歌、苗族芦笙舞、水族服饰走秀等非遗展演融入中场环节,构建了“体育+非遗”的创新模式。非遗传承人手持芦笙在球门区即兴演奏,苗族银饰随着啦啦队员的舞步叮当作响,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并非简单的场景装饰,而是构成了赛事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体育为体、文化为魂”的融合模式,正是中华美学“天人合一”理念的现代“美育+”表达。这种以赛事为平台的文化展示,不仅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焕发新机;这种以创造性转化既保持了乡土文化的原生肌理,又赋予了其与时俱进的传播势能。
数据显示,在已举办的380余场民俗展演中,72%的表演者来自本地村寨,68%的节目源自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这种全民参与的创作机制,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重要论断。当小学生用蜡刀在足球上绘制民族纹样,传统文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美学,真正展现了“美育+”成效。
二、深层梗阻与破解之道: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课题
榕江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2024年“村超”话题全网浏览量超950亿次,培育本地直播团队2200余个,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闭环。同时,通过国际友谊赛、中韩文化交流周等活动,推动“村超”走向世界,吸引50多个国家的球队参赛,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开辟新路径。
在流量狂欢背后,“村超”同样面临文化深度开发不足的隐忧。调研显示,游客对民俗体验的满意度 (78.6%) 显著低于对赛事氛围的评价 (92.3%),折射出文化转化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落差。非遗展示存在“重形轻神”倾向,人才断层问题凸显,全县能完整掌握芦笙制作技艺的匠人仅剩9位;数字技术应用尚处初级阶段,AR、元宇宙等新载体使用率不足5%。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三维赋能”体系:在内容维度,建立“文化基因库”,对134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解构,开发模块化文化元件;在人才维度,实施“乡村艺术家”培育计划,将传统技艺传承与新媒体运营能力相结合;在技术维度,建设“数字村超”云平台,运用5G+8K技术实现文化场景的虚实共生。这些举措既能延续“守正创新”原则,又能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
三、价值重构与范式启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路径探索
“村超”现象的本质,是乡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它通过三个层面的创新实现破圈传播:在价值认知层面,将村寨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赛事荣誉体系;在审美表达层面,用竞技张力激活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在产业转化层面,使文化资源成为生产要素。
该实践深刻印证了“两个结合”在文艺领域的指导意义。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的“人民性”与中华美学“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相结合,便催生出这种既具时代精神又有文化根性的创新形态,展现了“美育+”现象。它启示我们:新时代文艺发展既要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又要善用中华美学的话语体系,在技术变革中守住文化主体性。
贵州榕江“村超”不仅是乡村文体旅融合的典范,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站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交汇点,“村超”现象的价值已超越文体活动的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样本。它证明:当文艺创新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传统文化便能突破“遗产化”困境,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当文旅融合超越简单的“文化+”阶段,走向深层价值共创,就能释放出推动区域发展的持久动能。这个由西部山区县孕育的文化创新案例,正在书写新时代文艺“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生动篇章。未来,需进一步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思想为指引,将“村超经验”升华为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乡村文化振兴“美育+”提供东方智慧。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基金项目】2023-2024学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23KCSZ21,项目名称:大学美育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以《音乐创想与文化》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