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浅议以任务群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为例
陈富晓
当前,语文教学正面临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挑战,特别是在统编教材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重要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机械运用层面,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任务群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与文化认知。
一、《故宫博物院》任务群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
《故宫博物院》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任务群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多层次的阅读与表达任务,以此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教学目标涵盖以下四个核心方面:
语言能力:学生通过不同文本的阅读与分析,学会筛选与整合关键信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理解:学生通过对故宫历史与文化的学习,逐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思维能力: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学生能够有效分析信息,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故宫建筑的美学欣赏,逐步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审美情趣。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学设计分为三个任务群。
(二) 任务群一:文化背景初探与汉字文化理解
1.任务设置的目的与理论依据。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应逐步发展文化理解能力,并通过语言学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2.任务实施策略。情境创设: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图片和视频,教师讲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化情境。汉字文化探究:展示“故”字的甲骨文,并解释其演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汉字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讨论与分享: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对“故宫”文化的理解,并分享感悟,教师点评引导。
(三) 任务群二:故宫建筑之美的感知与表达
1.任务设置的目的与理论依据。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任务实施策略。建筑美学欣赏: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故宫的建筑美学。多层次阅读:精读课文中描述故宫建筑的段落,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理解建筑的象征意义和文化美感。设计参观路线图与撰写导游词:分组合作设计故宫参观路线图,并撰写导游词,锻炼信息筛选与表达能力。
(四)任务群三:文化自信的内化与延展1.任务设置的目的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任务实施策略。小导游模拟:角色扮演,模拟向家人或同学介绍故宫,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导游词等任务,强化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能力。文化自信的内化:在模拟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对故宫文化的理解,思考故宫如何象征中华文化的自信。课后延展任务:阅读扩展资料或观看纪录片,撰写观后感或短文,深化对文化自信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的进阶与创新
情境创设与任务驱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影像资料,播放其建筑和内部装饰,提供沉浸式体验。这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使设计参观路线等任务变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从而提高了任务驱动的效果。
小组合作与互动探究。在设计故宫参观路线时,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任务。这种互动合作不仅提高了任务完成的质量,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多维评价与自主反思。在模拟导游环节,评价关注学生的表达是否清晰、生动,能否将复杂的建筑特色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多维评价与自主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任务群教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效性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参观路线和撰写导游词等任务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组织内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技巧。
增强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学生在设计参观路线时研究每个建筑的背后故事,深入了解了这些建筑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发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学生需要筛选最重要的信息,判断哪些建筑是“必看”的,这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作者单位:贵阳市南明区绿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