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献整理
汇聚历史精华 发掘文化瑰宝
刘海涛 吕婷
贵州文献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记录,承载着贵州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轨迹。通过整理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系统地梳理贵州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为赓续贵州根脉、红色血脉、中华文脉,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以来,贵州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在此背景下,贵州师范学院贵州文学文献整理与文化传播研究团队加快推进贵州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对《全黔诗》(明代卷)、《唐炯集》、《傅寿彤全集》、《贵阳何氏家集》、《周渔璜诗集》等珍贵文献的点校整理和研究。
《全黔诗》(明代卷)的整理是由贵州师范学院联合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大学、贵阳学院、凯里学院、西华大学等众多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实施的重要项目。《全黔诗》是黔人诗歌的总集,不仅是研究黔人生活情感、仕宦交游、诗歌创作与文学成就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黔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生、宗教、风俗等的原始文献。而目前关于明清黔人诗歌收录的《黔诗纪略》、《黔诗纪略后编》仅仅收录了670余位黔人的5120首诗歌,这个数量远不足以反映明清贵州诗歌的整体面貌。正是因为长时期的文献缺失,不仅严重制约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展开,也使外界误认为贵州无文献可征,编纂《全黔诗》则是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的重要举措。
同时,整理黔人诗集,也是发掘、抢救与保护黔中文化遗产的要求。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黔人诗集已经散佚,非常令人惋惜。而现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明清黔人的诗集,不少是仅存稿本、钞本,即使是刊刻传世的也有不少仅存孤本。这些著作绝大部分既没有被各类诗歌总集、丛刊所收录,又面临着虫蠹的侵蚀,损毁严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会有更多作品损毁。只有采取措施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才能实现对它们的有效保护,使其流传久远。所以,《全黔诗》的编纂更显得格外紧迫。
在贵州文献中,黔人著述也是重要的贵州文化载体。与贵州历史名人丁宝桢同时期的晚清名臣唐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出身的唐炯,一生大半时间在西南一带为官,官至云南巡抚。丁宝桢在光绪六年(1880)二月十九所上的“保举人才堪备任使折”中,称其“询为文武兼资,缓急足恃,堪当大任之才”。唐炯的入官时间约在太平天国运动后至甲午战争时期,正值时代巨变之际,他直接参与了清末西南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唐炯的一生著述颇丰,除诗文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日记、书信、禀由及奏折等公文留存。其中保存了大量与晚清西南政局、民族问题、经济状况、中外问题等相关的一手资料,极具史料价值。
目前,《唐炯集》已整理点校完毕,近期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唐炯集》整理点校的内容包括《成山庐稿》《兰亭居士日记》《成山堂公牍》《援黔录》《成山老人自撰年谱》五种,并奏折及夹片约180件。这些著述现分散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或收入各类丛书中,部分著作为稀见珍本,读者与研究者难得一见。此次编校是对唐炯全部著述的首次系统性整理,力求汇集善本、珍本、稀见本,梳理源流、辨析异同、补充缺漏、甄别善本,存留其全貌和原貌。
此外,《傅寿彤全集》《贵阳何氏家集》和《周渔璜诗集》三本重要的“贵阳人”文献集的编纂,也为贵州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傅寿彤全集》收录了晚清贵州名儒傅寿彤的著作。全集的编纂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展现了贵州晚清时期的文化风貌和学术氛围。
《贵阳何氏家集》则是一部记录贵阳何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族文献集。贵阳何氏家族在清代乾隆到咸丰时期发展壮大成为贵阳望族,号称“一榜三进士,五代七翰林”,被誉为贵州第一文化世家。《贵阳何氏家集》涵盖了诗文、音韵、经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何氏家族源于庐江郡,自明代以来便扎根贵州,历经数百年繁衍发展,成为贵州有名的名门望族。家集中收录了何氏家族历代成员的诗文、传记、家谱等珍贵资料,不仅全面展示了何氏家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而且有助于研究贵州地方史和家族史。
《周渔璜诗集》是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的诗歌作品集。周渔璜是清初中国诗坛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以新、奇见长,深受时人赞誉。诗集中收录了周渔璜在翰林院供职期间的见闻和感想,以及他游历各地的诗篇,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广阔的视野。这部诗集的编纂不仅有助于研究清代文学和贵州文化,也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和品味古典诗歌的宝贵机会。
这三本文献集的编纂,对于贵州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了解贵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作者刘海涛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三级教授、文学博士,现任贵州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
(作者吕婷系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