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探索
铜仁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宋傲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铜仁市积极探索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努力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一、铜仁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多元策略
铜仁市实施了一系列多元策略来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铜仁市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如《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础保障。此外还积极开展非遗普查、记录、建档等工作,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传播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铜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农村文化“种子工程”,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方面,铜仁市积极实施文艺繁荣四项工程。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完善激励体系,开展创作资助项目申报;实施文艺传承创新工程,汇聚本土创作者力量,讲述铜仁故事;实施文艺队伍提升工程,弘扬文艺价值观,选拔培养文化人才;实施文艺阵地固基工程,成立文联党组,建立文艺交流机制,支持创办工作室,培养乡村文艺骨干。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上,铜仁市壮大市场主体,深化体制改革,成立国有文化龙头企业,培育中小文化企业,印发实施方案,实施“四转”工程,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文化+大数据”融合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多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铜仁市整合资源,优化旅游布局,按照“市级抓龙头品牌、区县抓精品景区、乡镇抓特色亮点”的发展思路,全面盘活文化宝贵“家底”,着力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相生”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争取文旅基金支持,加大文旅投资力度,塑造品牌。
二、铜仁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就斐然
近年来,在铜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铜仁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显著。梵净山入选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和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建成众多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同时推进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铜仁市每年举办上千场次文化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不仅丰富市民文化生活,还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复苏,2023年前三季度,铜仁市已接待游客4241.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0.19亿元,同比增长27.7%。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增强,新兴产业占比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绿色经济占比提高。
三、探索铜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铜仁市位于三省交界,交通便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遗迹、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在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文化资源、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也收获了不小的成效,但仍存在若干不足,需要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第一,铜仁市需从宏观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审视与布局,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旅游线路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在推动文化与各领域融合的过程中,还需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特色,避免过度商业化影响文化的原貌。
第二,铜仁市应紧跟时代步伐,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所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第三,铜仁市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联络当地学校,让文化教育的深化与拓展落地有声,建立起实实在在的桥梁与纽带。在此过程中,让青年学生成为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和活动,吸引年轻人参与,使文化传承培训变得魅力十足。对于铜仁这片热土而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参与亦十分重要。通过建立与文化研究紧密相关的实践基地,不仅能吸引大批学者深入探究当地的丰富文化现象,更能推动研究成果的有效落地和传播推广。
未来,铜仁市应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潜力,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加强文化人才培养。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打造更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亮丽名片,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铜仁力量。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