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留守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农村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留守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谭荣

    自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高达千万贫困人口得以迁入新居,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搬迁人口的就业难、社会适应不良等。特别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适应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

    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搬迁人口的文化适应问题,尤其是未成年人在新环境中的社交障碍;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三是心理健康服务的缺失,使得未成年人在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

    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留守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孤独感、焦虑、抑郁情绪、自卑感以及行为问题等。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引导,他们在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方面可能存在缺陷。此外,留守未成年人还可能因为家庭经济状况、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感受到更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主要是指父母的缺席给未成年人带来的情感缺失和监护不足;学校因素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师生关系的建立;社会因素包括社区支持的缺乏和社会歧视的存在;个人因素则包括未成年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应对策略。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构建策略

    为了提升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实施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包括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培训教师和家长,提高他们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增强未成年人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针对留守未成年人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心理干预措施。这包括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未成年人提供个别或团体咨询。同时,学校应开展同伴支持项目,鼓励未成年人之间的正面互动和支持。在必要时,学校应与外部专业机构合作,为未成年人提供更深层次的心理治疗服务。

    除了学校内部的努力,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留守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这包括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参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支持。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课外活动和辅导服务,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志愿者可以通过一对一的陪伴计划,给予未成年人更多的关爱和指导。通过这些多元化、多维度的支持,可以为留守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研究建议

    针对研究发现,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监护人的育儿能力;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设心理咨询资源;建立健全社区支持网络,为留守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留守未成年人的关爱活动中来;加大对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本研究在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范围,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留守未成年人的比较分析。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实施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以便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策略。

    (作者单位:黔西市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