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是教学的底层问题

数学教研

“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是教学的底层问题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葛磊

    面对当前教学方式转变和教研方式创新的现实难题,要解决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这一教学的底层问题,推动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决定因素在教师。教师教学行为要转变,就要从教师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入手:确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理清课堂教学的思路脉络、改进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本文以高中数学人教A版《函数的概念》教学实践为例,进一步实现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的行为转变。

    一、熟读课标,确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站在教学研究的角度,教师在实践中要逐步建立起以素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意识,要熟悉和理解新课标中关于每一个模块或主题的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具体内容,才能更清晰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一方面是要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教师应把函数这一主题的内容视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实数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图像代数与几何的直观关系等角度去整体认识函数。从知识的连续性看,教师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时,需要将后续需要学习的函数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最值问题等进行梳理来认识函数的整体性质,全过程理解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新课标对《函数的概念》 的内容要求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函数概念的引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例子为背景进行抽象,从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知识认知和基于变量关系的一次函数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或数学中的问题,逐步形成函数的一般概念,体会用对应关系定义函数的必要性。

    在熟悉新课标的前提下,教师在进行函数概念教学设计时,确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站在教与学的角度,立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来拟定学习目标,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来揭示数学内容的发生、发展过程。

    二、理解教材,理清课堂教学的思路脉络

    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提供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具体内容,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明确“谁在学”“学什么”“学到何程度”三个最基本问题,即学习的行为主体、行为表现及表现程度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教师必须站在理解教材的角度,理清课堂教学的思路脉络。

    “谁在学”,高一新生在学。在初中,学生学习的函数概念依赖于实际背景,对“对应关系”的抽象要求较低,还没有变量的变化范围这一说法,这就无法确切地表达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在高中阶段,要建立函数的“对应关系说”,它比“变量说”更具一般性,与初中的“变量说”相比,高中用集合语言与对应关系表述函数概念。因此,教科书采用了四个具体实例,从强调变量变化范围人手,引导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在对实例的分析和解答中,都是先引导学生用初中所学的函数概念进行解释,再通过问题串追问的形式,让学生不断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

    “学什么”,学习函数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一是建立“对应关系说”观点下用集合语言表述的函数概念;二是理解函数特殊符号的含义,能用函数的定义刻画简单具体的函数;三是在由具体函数实例到一般函数概念的归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学到何程度”,即学习目标要达成。学习目标的达成,有这样几个显性标志:一是学生从具体实例出发,能在初中“变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对应关系、定义域与值域等三个要素,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二是学生能在确定变量变化范围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式、图像、表格等形式表示对应关系,理解函数对应关系的本质,体会引入符号来表示对应关系的必要性;三是学生能在不同实例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归纳共性进而概括出函数概念。

    三、注重探究,改进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

    以“四环六步”校本教研的第二环节——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将教学活动分为六个步骤:创设引入情境、检验预习成效、提供教学活动、当堂达标训练、课堂反思总结、课后拓展延伸,逐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找到自己,获得体验和乐趣,下面就 《函数的概念》教学案例和实践,对开展教学活动的六个步骤进行内涵解读,解决“怎么学”这一根本性问题。

    一是创设引入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教材中,给出了四个具体实例,从强调变量变化范围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是检验预习成效,明确任务清单。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包括谁在学? 学什么? 学到何程度? 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通过阅读、自学的预习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划出重点和难点,找到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走进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课前的监控和当堂的指导。

    三是提供教学活动,交流分享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真正地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效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和反馈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活动体验和展示交流的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清晰、规范、准确、有条理地陈述方式进行交流。

    四是当堂达标训练,检测学习效果。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检测,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检测。

    五是课堂反思总结,教学归纳梳理。反思总结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学生信息反馈得到的教学小结,可由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函数概念的内涵、要素的归纳过程,关键词的理解等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六是课后拓展延伸,能力迁移运用。课后的拓展设计,作业的分层布置,提高学生运用函数概念刻画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面向未来的教学,我们要继续探索和实践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课堂教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性建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铺路。

    (作者系贵阳市第十中学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