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记忆:八音坐唱传承与发展
龙迪 吴昌福
历史上,元代已有宫廷“八音克谐”的记载,八音坐唱的“八音”实为借用,寓意吉祥。现今的八音坐唱形式是以丝竹乐器、弹唱表演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音色与演奏整齐统一,是传统民族音乐再现的活化石。
布依族八音坐唱分布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册亨、安龙、兴义一带,从史料的角度,八音从八仙的神话而来,是对神仙的尊重与崇拜,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祝愿,八音坐唱的发展变迁不只是万物有灵论,从文化的发展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八音经历了文化认同到礼俗秩序的演化、从生存本位到情感本位的转变,从集体记忆到文化自信的飞跃,总是有那么一代代的布依族人民在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追求,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八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了自信和自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文化认同到礼俗秩序的演化
八音坐唱作为黔西南地区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语言交流媒介,反映了当地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布依族礼俗文化的洗礼,符合当地人们生活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黔西南北盘江一带,流传八音坐唱、小打音乐、布依戏,所有的八音队伍以村而命名,其三者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随着现代商业演出的频繁交流与融合,这些艺术形式在表现形式上逐渐呈现出一种涵化的趋势,一支八音队伍不仅能够纯熟地演绎八音坐唱的传统韵律,还能灵活转换至小打音乐或是布依戏的生动演绎,成为乡间酒席上不可或缺的助兴节目,展现了三种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在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人生礼仪、庆典仪式等场合都会见到八音的身影,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参与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布依族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生存本位到情感本位的转变
价值观念的转变,表演者的生存需要逐步到情感需要的转变。八音队员从只有男生表演到女生加入,女生成为了八音市场的主力军,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市场变化发展的需要。在乡间的八音乐队,成员不必过分强调精湛的演奏技巧与华丽的舞姿,表演的核心更多地聚焦于营造独特的氛围,构建与观众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对于一生走遍乡间也乐在其中的艺人,对八音坐唱的痴迷不只是为了糊口,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不管生活条件如何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在民间教唱、传唱八音,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同胞,只要喜欢八音坐唱,教学的大门永远打开。
集体记忆到文化自信的飞跃
八音坐唱依靠口耳相传,师徒授受的方式,一代一代的集体记忆保存至今,它随着市场的改变,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长样式。在乐队组建的过程中,由原来的8种乐器增加到了10多种乐器。人数也由原来的8人演变到了10人,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边弹边唱。创作的作品有符合大众口味的一面,有舞台画的一面,有粗俗的一面,有精致的一面,人们的歌声因情因景而生,随心随性而发,没有固定的场合与格调,更多的意义是体现了八音坐唱的根来自民间,体现了布依族人民天真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诠释了八音坐唱的生命力是无限的,是自由的。
现今的布依八音,跨越地域界限,响彻乡间田野,作为“声音活化石”被“活态”传承下来,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民间传统曲艺之一。这一跨越性的发展,离不开历代八音传承者与爱好者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当地民众的热情参与及政府部门的坚定支持。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成功建立了八音坐唱培训班与传承基地,精心组建专业表演队伍及规模宏大的百人八音坐唱艺术团体,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八音坐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被巧妙融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八音传承人”的后备力量。其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将八音坐唱纳入教学大纲成为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素质情操的同时为学生的毕业增加就业机会。八音坐唱的故事,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创新与发扬光大的壮丽篇章,它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讲述着属于布依族人民的独特故事与文化魅力。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