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中的“融”文化探索与实践
李继东 彭寿才
在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对口帮扶下,学校结合“艺术特色示范创建”目标和“组团式”帮扶工作要求,找准着力点,提升主题文化发展理念、突出“融”文化打造、开发艺术特色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目标、广泛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等,将“融”文化为主题的理念渗透到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融合特色,融纳大美——“融”文化的主题确立
学校基于对地域文化艺术以及历史、现实、发展目标的分析和思考,突出以“融”为核心的学校主题文化,并以其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内涵融合到学校建设发展之中。
(一)本土地域文化之“融”是学校“融”文化的生长沃土
赫章县的特色来源于古夜郎文化、多彩民族文化以及天然地理位置造就的绝美风景文化相互融合,在包容、融合与沉淀中铸就出独具特色的赫章文化。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在此聚居千年,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散发着赫章独有的文化魅力。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学校以“融”文化为特色,从地域文化大融合当中汲取教育灵感,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创建艺术特色的示范类高中,以夜郎文化为底蕴,借鉴民族艺术,发展家乡文化,弘扬创新精神,“融”是文化之始,也是发展之道。
(二)校本历史文化之“融”是学校“融”文化的培育基础
学校三十多年的开拓耕耘,兼容并蓄,融合了多种门类的办学经验,积累了丰富艺术教学经验,为艺术教学特色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立德树人,聚融进取,拼搏担当的人文精神,为学校的文化教育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厚重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未来需要相融合,“融”是历史背景,也是发展基础。
“融”文化教育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去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取长补短,达到优质均衡目的,学校的“融”文化就是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文化交融之中,找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发展长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进而实现整体进步。
(三)传统之“融”与时代潮流之“融”是学校“融”文化的源和流
“融”文化就是吸收与吞并,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便是“融”文化智慧之源。
青年学生读书学习不仅仅只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应像蝴蝶效应那样,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整个世界的发展。学校的“融”文化以小见大,在培育了师生丰富的文化知识的同时,给予了他们更高的眼界与目光,与祖国共“融”,与世界共“融”,是“融”文化发展之时代潮流。
学校以“融”为核心的学校主题文化,融古今之大美,纳天地之精神,确立并实践以“融”为核心的学校主题文化,以彰显学校的个性气质,充满张力,独具魅力。
二、融智创新,帮扶引领——学校“融”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带来新的学校管理方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堂模式,新的学生培养目标及活动方式,对学校“融”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面提升了“融”文化品质,深入推进“融”文化探索与实践。
(一)党建引领,为“融”文化创新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
在艺术特色示范校创建中,一是实践“融”文化办学理念,坚持以“容·融·荣”的办学理念统领全局,指导其他精神理论建设;二是不断丰富发展学校“融”文化体系,“融合特色 (黔西北) 文化艺术,涵养创新精神”;三是创新课程体系,开发以“融”文化为体系的美术、音乐、体育等艺术校本课程;四是服务学生发展,倡导“融”文化风尚,以实现“师生其乐融融,校园欣欣向荣”的办学愿景。
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用好“融”文化品牌,提高育人站位,做好艺术特色之美,提升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校本开发,为“融”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本土特色
学校基于“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办学宗旨,形成独具特色三大课程。
学校文化课程:学校以独特的“融”文化理念、独特的视觉文化、优美的环境文化和高雅的行为文化,在继承中丰富、拓展、创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强学校吸引力,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艺术专修课程:校本课程 《阿西里西·风》、《阿西里西·韵》、《黔西北图案》、《黔西北农民画》、《黔西北民间剪纸》,作为艺术专修课程,在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的实践中,培养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团活动课程:学校以学生兴趣爱好为突破口,开发社团活动课程,其中突出了艺术项目的社团活动,在突出音乐、美术等艺术特色同时,不断拓展文学、科技、心理健康、职业生涯、体育等社团组织。
(三)校本开发,为“融”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本土特色
“融德启智,文艺化人,个性化培养,多元化发展”,是学校创建艺术特色的使命目标。学校制定方案并认真实施,明确载体,分层推进、分步发展,形成富有艺术特色的发展格局。
一是校本课程教学实践。学校开辟校本课程专用教室,每周坚持定时、定人、定班、定计划、定内容开展教学活动。音乐开设有“阿西里西·风”歌唱系列、“阿西里西·韵”乐器学习系列 (月琴、古筝、竹笛、埙、马头琴等);美术开设有“黔西北农民画”、“中国民间剪纸”、“黔西北图案绘画”、“书法”等系列,校本课程主要覆盖高一、高二年级,开课率、学生覆盖率达百分之百,校本课程得到普及实施。
二是学生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社团活动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兴趣所需,集中活动。在活动中辅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社团兴趣,规划课程,坚持定时、定人、定目标、定主题开展活动,避免了活动盲目、无序、效率低等问题,发挥了学生特长,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艺术情操。
三是文化艺术活动尽展“艺术风采”。学校每年学期举办“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月”活动,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
三、以“融”兴校,融美启智——“融”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在探索实践中,学校切实把握艺术特色教育规律,深刻领会艺术特色普通高中教育的“融”,形成了以“融”为核心的校园主题文化,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教师文化“兼容、相融、共荣”;学生文化“容纳、融汇、光荣”;学校管理“包容、融合、向荣”;文化主题“包容共生、融合共进、欣欣共荣”。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不断突破重重阻力,克服困难,推出一系列学校发展改革措施,大力推进艺术特色创建工作。校园“融”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实践;艺术教育特色突显,教育成果突出;高考成绩实现低进高出。
学校融合特色容纳大美,以时代发展之“融”引领学校“融”文化发展,以学校“融”文化发展助推时代潮流,不断融合创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赫章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