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教学实践
程梅
小学是语文教学的奠基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规范语言表达,学习用文字字符记录知识信息的重要阶段。因小学生认知水平在初级阶段,那么学习的过程中要依照儿童认知心理水平来落实课堂设计,那么用故事导入和切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
一、小学语文教育故事导入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语文故事教学的意义首先是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通常对生动有趣的故事充满好奇和喜爱,通过故事导入能够迅速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增强理解能力。故事往往以具体的情节和形象的描述展现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抽象的知识和概念,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培养思维能力。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关系等,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丰富情感体验。优秀的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正义感等积极的情感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的价值有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故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包括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见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的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常的教学规范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测试等。那么各自所在比重由老师把握,那么课程设计是以内容为目的的。故事导入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目的的,是依照学生学习的绩效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根据认知心理和能量消耗最低原则,用故事导入就是能调动绝大多数学习兴趣和关注点的教学设计。
故事导入我总结为故事导入五步法:教师开场、故事讲述、悬念互动、揭示答案、课文导入。以《司马光》这篇课文为例开展故事导入设计。教师开场:“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小朋友的故事,大家愿不愿意听?”一般学生都会踊跃回答愿意听故事。第二步就是开始故事的讲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他们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跳绳,玩得可开心啦。突然,意外发生了,一个小朋友爬上大水缸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水缸又大又深,里面还装满了水,小朋友在水缸里拼命挣扎,大喊救命。其他的小朋友都吓坏了,有的哭,有的跑去找大人。这时候,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悬念互动,让小朋友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来,用书面语来说就是要让倾听者有参与感,有了参与感就能引导到我们需要的内容上去。这时候教师要鼓励互动和表扬学生积极回答,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下来教师就揭晓答案,“就在这危急时刻,有一个小朋友却非常冷静,他迅速搬起一块大石头,用力砸向水缸。只听‘砰’的一声,水缸被砸破了,水流了出来,掉进水缸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你们猜猜这个聪明、勇敢的小朋友是谁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司马光》,看看他是怎么救人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导入注意事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导入时,要生动自然,不能为了故事导入而生搬硬套,在故事的设计上内容要有相关性,所选择的故事必须与即将教授的语文知识紧密相关,能够自然地引出教学主题。故事要与课文主题相关,所设计的故事主题应与即将学习的课文主题紧密契合。
故事设计中要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故事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过于复杂或简单都可能影响效果。那么最好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产生共鸣和代入感。例如讲述在学校、家庭中发生的有趣事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讲述的过程中与情感教育相关,结合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故事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最后是导入设计要简洁明了,导入的故事不宜过长,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主次不分。讲述的时候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故事要充满趣味,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语言表达上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通过语气、表情和动作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确保故事内容符合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包含不良或不恰当的元素,把立德树人贯彻到每个教学细节中。
作者单位:惠水县摆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