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新蒲新区礼仪小学:

以“红”为魂“礼”润新苗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2024年5月,学校获评“全国红军小学”。

学校开展“礼仪好少年”评选。

    本报记者 周朝义

    黔北初冬,到处色彩斑斓。在这片红土地上,遵义市新蒲新区礼仪小学从1939年的乡间学堂,到2021年搬到新校区时的1000多人,再到今年9月招收学生2126名的现代化城区直属校,以“礼”为脉,以“红”为魂,结合独特的区位条件与生源特点,完成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升华”的深刻蜕变,以独特的文化自觉书写了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教育新篇。

    理念铸魂:文化之光点亮育人之路

    2021年8月,礼仪小学搬入新校区办学以来,生源基本是本地还房户子女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共融的独特生态。

    在迁入新校区之初,学校便跳出硬件升级的惯性思维,将“礼仪”校名转化为办学内核。“崇礼明德,善思通达”的八字理念成为全校的精神坐标——前者锚定品德根基,后者拓展智慧格局。

    2024年5月,学校获评“全国红军小学”,标志着“红星闪耀 礼润人生”的价值体系正式确立。

    于是,红色基因与礼仪文化在此交汇:红星照耀下,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的革命精神融入血脉;“礼润人生”中,谦逊、责任、友善如细雨浸润日常。

    这种双轨并行的文化定位,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共同的精神灯塔下找到归属与方向,为学校的文明校园建设及全面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路径创新:三维实践夯实文明根基

    如何让理念落地? 学校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三大实践路径,形成环环相扣的育人链。

    红心铸魂,筑牢理想信念。学校通过开展“红色书籍人人读”、“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歌曲人人唱”、“红色书画人人绘”等主题教育活动,让革命传统可触可感。每年组织学生走进娄山关战斗遗址等教育基地,在实景中感悟历史厚度。一名六年级学生在家访中坦言:“在苟坝会议会址听老师讲红军故事时,我明白了今天的学习也是一种长征。”

    “校园八礼”,将抽象礼仪转化为具体规范。红领巾监督岗每日巡查课间礼仪,文明班级评比周周公示,“礼仪好少年”评选成为校园明星榜。更关键的是,学校开发校本礼仪课程、编印读本,让“礼”从约束变为自觉。如今,食堂餐盘无声归位、走廊相遇微笑问候已成校园常态。

    合育润心,凝聚育人合力。面对多元的生源构成现状,学校创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家长开放日让父母走进课堂,家庭教育讲座破解隔代教育难题;教师通过“一对一帮扶日志”跟踪特殊需求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则让学生用行动诠释“礼”的社会意义。每年评选的“礼仪家庭”,更将文明素养从校园延伸至家庭细胞。

    成效彰显:量变到质变的内涵跃升

    “这片曾经承载着城乡变迁印记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一方文明流淌、书香弥漫、童心飞扬的成长乐园。”新蒲新区礼仪小学校长刘轶说,几年的锐意进取,学校成功实现了从关注硬件扩张、学生数量的“规模增长”,到聚焦文化积淀、育人品质的“内涵提升”的根本性转变。

    环境之变:校园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多种载体正无声传递着新的价值导向;

    面貌之变: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谦恭有礼、积极向上成为主流,校园欢声笑语与赛场激情比拼交相辉映;

    质量之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先后获评新蒲新区、遵义市文明校园,遵义市数学基地校,贵州省2025国培计划一对一 (帮扶学校) ……

    刘轶表示,这所扎根于乡土、融入城市的学校,将继续高擎“红星闪耀 礼润人生”的精神旗帜,深化“崇礼明德,善思通达”的办学实践,不断丰富校园的内涵,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位从这片热土走出的学子,都能带着深深的礼仪烙印、家国情怀与智慧光芒,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