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第四中学:
以“砚”为魂 雕琢时代新人
![]() |
| 书法学习。 |
![]() |
| 学生作品展示。 |
![]() |
| 思州石砚社团到校外学习石砚雕刻。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在古思州文化浸润的岑巩大地上,岑巩县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岑巩四中”)如同一方正在被精心打磨的石砚,以其独特的“砚”文化为魂,潜心雕琢着时代的未来新人。学校将千年思州石砚的文化基因融入教育血脉,走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色办学之路。
“思州石砚”淬炼校园精神内核
何为校园之“魂”? 岑巩四中的答案是:回归地方文脉,寻找精神锚点。
思州石砚,又名“金星石砚”,历千年而不衰,因其“水石殊质,惜墨惜笔”而闻名,自唐代起即为贡品,深受历代文人雅士推崇。而它不仅是研墨的工具,更是坚毅、沉静、精致与传承的象征。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块独有的石头一般,都需要精雕细琢。”岑巩四中党委书记白永刚告诉记者,学校深刻领悟石砚“千雕万琢方成器”的工匠内核,将其创造性转化为校园文化的核心。
在这里,“责任担当”成为校训,正如匠人承担着将璞石琢为良砚的使命;“为师生的人生幸福尽责”是坚定的办学理念,如同砚台承载墨液,托底奠基。育人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如同制砚一般,需经“选料、构思、雕刻、打磨”的全过程,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打磨”与“塑造”。
多元载体让“砚魂”落地生根
校园文化不能悬于空中,必须有其落地的土壤。岑巩四中通过课程、活动等多维载体,让“砚”文化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课程与课堂上,学校持续推进的“六三一”课堂教学范式,强调“独学、共学、学好”。这正暗合了石砚雕刻中独立思考的“匠心”、合作共研的“协作”与追求卓越的“品质”。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师生们的学习生活中。
在活动与实践中,学校每年精心谋划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文化”根植于师生心中。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美食节、徒步等活动,成为学生践行“诚爱严恒”校风的生动舞台。
近年来,岑巩第四中学以思州石砚文化与雕刻为主要内容,聘请当地传统能工巧匠,将石砚文化与雕刻带进课堂,并于2021年成立了“石砚”社团。
“有了石砚的文化基础,孩子对软笔书法的热爱显得很自然。”陈贤均校长介绍,在砚台文化的基础上,学校把书法课作为石砚文化深化的抓手,孩子们对书法,尤其是软笔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书法大赛就是其中的重头戏。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具象化发展。
“精雕细琢”结出丰硕成果
十年耕耘,玉汝于成。岑巩四中以“砚”文化为核心的育人实践,已然结出累累硕果。
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通过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和丰富的文化实践,学生们的行为习惯、精神面貌得到全方位塑造。学校的心理辅导站从县级合格站发展为示范站,间周一节的心理课作为地方课程被推广,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体现了“雕琢”过程中对“人”本身的细致关怀。
学校的办学品牌日益响亮。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稳定的教育质量,使岑巩四中成为区域内的标杆。它不仅荣获了“黔东南州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更因其独特的文化吸引力,让许多边远乡镇群众为了子女能入读该校而安心迁移、稳定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文化的辐射效应不断彰显。岑巩四中的“砚”文化育人模式,已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承办了多次省州级教育现场会,吸引了州内外近百所学校前来考察交流。“砚”文化的种子,正播撒到更多教育土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