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田野史学融入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的新探索
刘桂海
田野史学是指“史学走向田野,实地开展历史文化调查,对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区域性田野遗存和现象进行系统考察”。目前,学界研究主要围绕田野史学的理论探讨与教学经验总结展开,着重强调田野史学之于历史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上的意义,对于历史学师范生的价值却多有忽视。事实上,田野史学既有利于重塑历史学师范生培养模式,对提升师范生的核心素养也大有裨益。
一、田野史学融入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的价值
(一) 有助于在情境中理解历史。陈寅恪指出,“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如何理解古人,走向田野是不二法门。通过踏察历史现场,学生既能进入历史场景,印证文献记载,增强历史的体验感;又能感知事物环境,寻觅景观变迁,体认到历史的纵横感。基于田野所见所感,以时人之眼观察过去,可增进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二) 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来是读书人的理想,将田野融入育人过程,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河山,在学以致用中能够激发对家国的热爱之情。同时,田野史学重视收集碑刻、契约、族谱等民间文献,这些史料既能补正史缺失,也能呈现地方脉络,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此外,田野史学聚焦“眼光向下”的立场,引导学生在田野中关注普通民众,挖掘被遮蔽的历史记忆,可以实现“以史育人”的素养目标。
(三) 有益于提升教学实践。田野史学打破传统依赖文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积累实物、场景、口述、图片、影像等素材提供机会。他们可将田野中获取的知识、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活道具”“活案例”,设计互动教学环节,创设沉浸式历史情境,构建出更具感染力的课堂。
二、田野史学融入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的问题
(一) 考察前文本精读意识缺乏。一些师生在考察前对文本精读重视不够,看似节省时间精力,实则为走向田野埋下多重隐患。文本精读意识缺乏,首先会导致关键信息遗漏,仅靠粗略浏览梗概性介绍或描述性成果,形成的认知模糊,不易把握考察重点;其次会造成考察者难以较快进入当地情境,缺乏对文本中当地风土民情、方言信仰、历史文化的详细分析,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再次会影响考察者透过文本爬梳形成问题意识,自然难以有目的地去关注、深思相关议题。
(二) 考察线路设计景点化。一些高校的考察线路设计并未跳出旅游思维,目的地过度聚焦景区。如某高校的文物考察课程以西安为考察地,行程涉及钟鼓楼、碑林、大雁塔、城墙、西市、兵马俑等。一方面,这是出于相关场所开发成熟,文化元素挖掘充分,配套设施完备;另一方面,这是旅行社长期经营的研学路线,各方面衔接有序,便于控制经济成本。不过,景点线路呈现的多是精心打造的样本,考察地面对游客,已形成固定话术,提供的历史信息多是经过筛选。学生透过这些景点获得的内容相对表面,很难形成深度思考。
(三) 课程设置体系化缺乏。多数师范院校历史专业除大三安排文物考察课程外,《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 等课程虽倡导走向田野,但多未付诸实践。况且课程内容设计缺少差异化,常常共用同一套考察方案,开展七八十人组团的短期考察,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导致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削弱了课程的教学价值。
三、田野史学融入历史学师范生培养的路径
(一) 构建“文本+田野”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将田野“基因”植入骨干课程。打造以《文物考察》 为样本的精品课程,沉淀优质实践案例与教学成果,提供可供复制、参考的教学经验。构建《中国历史地理》 《历史文献学》 《历史人类学》 等综合融通的课堂体系,适当嵌入田野实践模块。其次,锻炼学生“在文本中做田野”的能力,训练学生逐字逐句解读族谱、碑刻、账簿、契约等不同类型民间文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献生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 建立分层递进的田野实践机制。基础认知阶段:依托低年级开设的专业课,介绍田野调查的流程、工具、方法、技巧,适时组织短途考察,培养学生的田野敏感度。技能训练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访谈,形成访谈报告,教师进行全过程指导。应用实践阶段:强调成果导向,大三时围绕课程或专题调查,完成专业考察报告;大四时,结合教育实习,运用田野资源开展教学设计。
(三) 搭建多元协同的资源支撑平台。首先,推进校地共建。学校积极与博物馆、考古所、档案馆、文化和旅游局等机构合作,建立田野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师结合学情设计考察路线,打造出适合20人成团的主题式考察,考察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互动体验。其次,倡导多平台合作育人。整合高校—政府—中学资源,为师范生配备“高校专业教师+地方文史专家+中学历史名师”,既有高校教师指导理论素养训练,又有地方专家传授地方资源挖掘、教学资源运用的经验,进而合力引导学生将田野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田野史学融入历史学师范生人才培养,需要多课程、多环节、多资源、多平台的有效联动,方能促成师范教育从“知识传授型”转向“实践导向型”,进而落实历史学育人新机制,培养出卓越师范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