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安龙一中政治老师陈杨:

“加油”故事的“传灯人”

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陈杨和同学们合影。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胡成金

    在黔西南州安龙县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总有一盏灯在深夜的办公桌上摇曳,照亮了教案上的字句,也温暖了无数学生的心房。

    这盏灯,是知识的灯,是希望的灯,更是师者匠心的传承之灯。

    而点亮这盏灯的人,正是安龙一中陈杨——一位用青春与热血续写“加油”故事的新时代“传灯人”。

    陈杨的外公,是安龙一中毕业的一位乡村教育工作者。

    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任兴义府知府时,曾坚持派遣衙役午夜提灯巡街,为学子添注灯油,自此兴义府学风日盛,人才辈出。

    外公常向年幼的陈杨讲述这段“加油故事”,那时的她或许并未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煤油灯下外公批改作业的身影,却在她心中种下了教育的种子。

    “外公的煤油灯,照亮了我的童年,也照亮了我对教育的最初认知。”陈杨回忆道。长大后,当她真正踏上讲台,才深刻体会到那盏灯油背后承载的深爱与担当。

    在安龙一中,她听老教师们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时任校长吉老师巡视宿舍时,看到孩子们围着一盏小煤油灯苦读,油烟弥漫,心疼不已,于是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换上新式煤油灯,并叮嘱他们要保护好身体。

    这些故事,如同穿越时空的灯油,让陈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2022年,陈杨初登讲台,面对学情差异,她常常感到焦虑。然而,在深受“加油”文化熏陶的师父何老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学会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一盏灯,有的亮得快,有的需要多点耐心和不同的油。”何老师的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陈杨的教学之路。

    她开始在作业本上为努力但暂时落后的孩子写下鼓励的话语:“加油!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别放弃,再试一次!”这些简单的文字,如同灯油一般,注入了孩子们的心田。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一名内向的学生主动打电话给陈杨,“杨姐!谢谢您一次次给我‘加油’。我现在不怕难了,我以后也想当一名政治老师,像您一样,给别人‘加油’!”那一刻,陈杨深切感受到“传灯”的力量——何老师传给她的是张锳灯油里的仁心,而她传递的“加油”,悄然点亮了另一颗想成为“点灯人”的心。

    这束光,早已化作不灭的精神基因,融入一代代安龙教育者的血脉,奔涌不息!

    在陈杨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她积极响应“春晖行动”号召,建立了学校春晖社团,打造“春晖传递站”“创意作品展”等平台,带领孩子们化身“小小讲史官”,向游客讲述张锳深夜添油的故事;在“时空对话”情景剧中,孩子们动情地告白:“知府大人,这盏油灯,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为了让“加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陈杨还引入了现代AR技术,让孩子们在科技的世界里重新感悟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通过“春晖+教育”爱心捐赠活动,他们累计筹得了20000元的补助,截至目前,已资助多名困难学子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自2022年以来,已有200多名像陈杨一样的年轻教师选择扎根安龙一中,成为新的“添灯人”。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灯盏,用青春续写着“加油”的故事。

    在“加油文化”的影响下,陈杨和她的伙伴们,正共同编织着一张安龙一中教育立体而鲜活的“加油”网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

    深夜的安龙一中,陈杨的办公桌前仍有一盏灯亮着。这盏灯,曾映照过外公批改作业的身影,曾温暖过吉校长巡视的脚步,如今正陪伴着新一代“添灯人”书写故事。油灯长明处,师者自成光——而这道光,终将照亮更多孩子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