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杜鹃大石小学开设“四点半课堂”十一载
孩子快乐 家长安心
![]() |
| 四点半课堂上,志愿者彭澍荣老师给学生讲题。 |
![]() |
| 四点半课堂上,志愿者牛鑫涛老师讲解拼音。 |
本报记者 王军 特约通讯员 刘文欢
下午4点,阳光倾洒在秋日的胜景里,一树一草皆披上金光。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校园里,一群群孩子正和老师玩着游戏,一张张笑脸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灿烂。这是他们在结束一天学习之后的“四点半课堂”,也是老师和孩子们最为放松、家长最为安心的“留校时光”。
大石小学,创办于1942年,坐落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大石村。学校原为草木结构校舍,2004年徐本禹支教事迹引发社会关注后,在华中农业大学、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逐步建成教学楼、学生食堂、教师宿舍及塑胶操场等设施,更名为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相继开设图书馆、微机室、广播电台及组建足球队、舞龙队等团体。
“我1992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大石小学,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和变化,各种基础设施越来越健全,孩子们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好,支教团队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更是激发了孩子们学好知识、走向外面的动力。”学校校长王成范一边回忆一边说,脸上充满了努力付出后的满足。
2014年,学校校长、在编教师和支教团队察觉到,三点半放学时,很多家长还在地里劳作,接送孩子有困难。如果让路程较远的孩子自己回家,家长老师都不放心。于是,大家商量后一致决定,启动“四点半课堂”爱心服务项目,核心在于不收家长一分钱。
这所教学点藏在大山深处,是周边农村孩子的求学地。它目前只设一、三、五三个年级,共接收了36名来自附近农户的学生。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日常由爷爷奶奶照料,不仅物质条件有限,情感与心理需求也常存在缺位。
于是,三点半放学后,因家长较忙仍留在学校的孩子们,便开始了一堂别致的“附加课”。支教老师们和孩子们坐在大树下聊天,挽着袖子在劳动基地除草种植,一起打篮球、跳皮筋、玩游戏……孩子们也从老师们这里听到了远方的故事、看到了远方的风景、学到了知识、知晓了“奉献”的真谛!
“到现在,在‘四点半课堂’受益的学生已经有300多人了。我们的教育是乡土教育,不只是要教会孩子知识让他们走出大山,更要培育他们习得本领后回报社会、发展家乡。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现在有在部队任主要负责人的,有正在读研究生的,也有很多是留在本地服务家乡的,各行各业都有。”王成范校长介绍。
在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免费四点半课堂”已走过11个春秋。学校老师与支教团队的坚守从未间断,未来也将继续以这份执着,守护孩子们的课后时光。这,只是他们“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初心的一角。
“我们走得正,我们在大方;我们心地善,我们在大水;我们骨头硬,我们在大石”——这句口号是学校的精神坐标。它道出了乡土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离开者”,而是造就“建设者”。而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践行这份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