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的群体性话语生产与机制研究——以微博为例
周倩
微博作为中国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以去中心化、实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推动了群体性话语的生产与传播。群体话语的生成不仅依赖个体贡献,更离不开群体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平台算法、社交网络结构以及用户参与行为,共同塑造了微博这一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生态。
一、群体性话语生产的文化机制:身份认同与社会资源的交织
微博平台上,群体性话语的生产并非仅仅依赖于个体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更是群体互动和身份认同的凝聚过程。斯图亚特·霍尔曾指出,身份认同是群体性话语生产的关键文化机制。用户在平台中通过自我表达与他人互动,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例如,借助热门话题标签,用户能快速找到兴趣或背景相似的群体,进一步强化集体身份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形成,正是群体性话语得以快速传播、形成社会共识的文化根基。
与此同时,社会资本在微博上的话语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会资本并非单一的资源,而是一种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影响力和资源的能力。微博平台上, 大V用户(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粉丝群体的用户)通过其高影响力和话语权,主导了信息的传播方向与舆论的形成。 大V发布观点,普通用户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展信息的传播范围,增强群体性话语的社会影响力。可见,社会资本与话语权力的分布,直接决定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与影响深度。
二、话语生产的技术逻辑:平台算法与社交网络结构的双重作用
微博平台的技术特性在群体性话语的生产与传播中占据核心地位。首先,平台的算法推荐系统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曝光度和传播路径。通过对用户兴趣和行为的精准分析,微博的推荐系统可以高效地将用户感兴趣的话题推送至其信息流中,从而加速群体性话语的生成与扩散。微博平台的实时性和互动性,使得话语不仅能够迅速传播,还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用户反馈,形成动态的舆论反应。
社交网络结构同样在话语生产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微博上的用户关系网络呈现出高度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同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节点的分布以及网络中心性的不同,都影响了信息在平台上的传播速度与范围。高中心性节点往往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能够推动话语在平台上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可见,微博平台通过社交网络的紧密连接,促进了信息的多向传播和集体智慧的形成,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不断推动群体性话语的多元生成。
三、话语规范的演变:动态性与道德规范的互动
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传播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互动性。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主要集中在少数媒体机构和社会精英手中,公众的参与空间有限。而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则突破这一传播格局,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话语生产与传播的参与者。平台上,用户间的互动频繁,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反馈机制使得话语的生成更加迅速和多样化。这种去中心化、实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将微博变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反应的主要阵地。
然而,话语传播的动态性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体现在信息真实性与道德规范层面。新媒体平台的舆论形成,常受部分高影响力用户与平台算法驱动,易导致信息偏向性与观点极化。对此,微博等平台需进一步强化内容审核与平台治理,加大对虚假信息、谣言的防控力度。同时,媒体素养教育也是维护话语规范的重要举措——提升用户的信息识别能力,增强其在信息传播中的社会责任感,是保障话语传播生态健康发展的必要步骤。
微博作为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通过去中心化、实时互动和算法推荐等技术手段,推动了群体性话语的多元化生产与广泛传播。文化机制、技术逻辑与话语规范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传播生态系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交平台治理的不断完善,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将在话语生产、传播与管理方面展现更多可能性。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项目编号:2024CZX-LXS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