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程赋能新闻专业“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陶薇
数智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正加速向以学生为中心、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形态多元的智慧教育转型。新闻传播行业也正经历数智化发展,对具备复合知识与素养的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新闻专业教学应借力智慧教育,回应新闻传播行业对专业过硬、思想端正、创意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智慧课程,新闻专业的“专思创”融合教学创新应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生态等方面不断探索。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潜能
分层化开展案例教学。在传统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新闻专业智慧课程的案例库建设可以选取兼具专业代表性、思政导向性与双创启发性的案例,按照学生“专思创”能力的不同等级进行分层设计,来匹配学生课程学习中的发展需求。教师基于智慧型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能有针对性地调配教学资源,实施差异化指导。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选取基础报道采写、典型新闻事件评析等案例,侧重培养其专业认知与逻辑思维;面向高年级学生,引入融合媒体项目策划、新媒体产品创新等案例,重点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通过分层化的案例教学,可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获得专业能力提升、思想素养熏陶和创新思维激发。
沉浸式实施情景教学。情景模拟是新闻专业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智慧课程具备虚拟仿真特性,教师可通过搭建融合“专思创”教学目标的沉浸式教学场景,高度还原新闻采编、舆情应对、现场报道、广告策划等真实工作情境,让学生深度参与新闻行业全流程实践,使其在模拟实践中逐步提升应对复杂新闻业务问题的综合素养。
个性化应用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法是提高学生“专思创”具身性认知的有效方法。但在传统实践教学中,往往难以实现个性化任务分配;当学生进入虚拟或实际新闻现场时,若缺乏具体、明确、针对性的个性化实践任务,学习易流于“走过场”“当看客”。而智慧课程可依据学生能力数据,为不同“专思创”水平的学生分配个性化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实践现场都能主动参与,有效提升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和活跃度,助力学生在个性化实践中实现“专思创”素养的系统性提升。
二、深度融入生成式 AI,革新教学手段赋能融合实践
AI作为智能助教,强化“专思创”融合教学中的高阶能力培养。AI工具可在备、教、辅、改、考等全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将“专思创”融合教学的重心聚焦于高阶思维训练和创新引导。例如,“笔力”是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新闻专业多门课程需通过反复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笔力;但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花费大量精力批改作业基础性问题,难以针对学生写作中体现的专业视角、价值取向和创意思维提供深度指导。 而AI可替代教师完成上述基础性批改工作,让教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与引导。
AI作为智能学伴,深化“专思创”融合教学中的教学互动程度。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常局限于课堂,且互动方式、频率有限。在智慧课程中,AI可与学生实时对话,帮助其深化对新闻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启发学生从多元立场分析新闻事件,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与创意瓶颈,成为学生的“智能学伴”。这种互动方式大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使其“专思创”能力在人机协同中得到系统提升。
AI作为批判性思维陪练,有助于“专思创”融合教学中学生的价值理性生成。然而,学生长期依赖AI易形成“认知外包”,滋生惰性思维, 丧失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因此,智慧课程应将生成式AI打造为“批判性思维陪练”,在教学中设置“专思创”多维度思辨场景,通过连续、深度的提问,迫使学生澄清概念、审视证据。例如,在新闻评论教学中,学生可先借助AI针对特定议题生成多篇不同立场的评论初稿,再结合新闻专业伦理与社会价值观,分析各初稿的论证逻辑漏洞、信息来源可靠性及潜在舆论导向风险,并提出修正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调动独立思考能力与批判精神,在与AI的思辨互动中强化对价值理性的认知与坚守,避免陷入技术依赖导致的思维钝化。
三、践行混合式教学设计,凭借多元教学活动丰富融合教学内容
智慧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学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更是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能让课程教学内容在丰富多元的活动中得到充分拓展与深化。
线上线下教学联动。线上教学可依托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学习平台,构建课程知识图谱与问题图谱,整合优质专业慕课、行业前沿案例库、AI互动练习等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形成初步认知。线下课堂则聚焦重难点突破,通过翻转课堂、专题辩论、工作坊等形式,组织学生围绕真实新闻项目开展深度研讨;教师依据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反馈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提供精准的专业指导、价值引领与创新启发。
同步异步教学互补。同步教学通过直播互动、实时研讨等形式,确保师生在固定时间围绕“专思创”融合教学目标开展深度交流。例如,在突发新闻事件分析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线上同步讨论,引导其快速运用专业知识、明确价值立场、提出报道方案。异步教学则借助智慧平台的资源推送、任务发布、延时答疑等功能,适配学生个性化学习节奏;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参与案例复盘、创意构思分享、跨小组协作等活动。两种教学方式相互补充,既保障了教学的时效性与互动性,又为学生提供了灵活探索专业深度、锤炼思想维度、激发创新灵感的空间。
四、构建“师-生-机”认知共同体,打造交互共生的融合教学生态
智慧课程以“问题逻辑认知模式”为指引,教师、学生、AI三者协同配合,在课程中共同完成问题发现、分析与解决的过程,形成“师-生-机”认知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扮演“编剧”与“导演”角色,学生是“主演”,AI则是“伙伴”。教师依据“专思创”教学目标,搭建智慧课程的知识图谱与问题图谱,将课程的专业点、思政点、创新点融入课程“剧本”设计。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主演”,在与AI的协同互动中自主完成问题探索;AI既提供教学资料,又提供学习陪伴;教师则在“幕后”以“导演”身份,随时为学生提供方向性建议与指导。
例如,在《新媒体运营》课程中,教师围绕“专思创”融合目标,设计“文旅类抖音账号策划”项目作为教学“剧本”。首先,教师抛出核心话题引发学生兴趣:“热门抖音文旅号具备哪些核心特质?”学生作为“主演”,开启问题探索的“剧情”:通过与教师、AI的互动,逐步梳理出热门文旅号策划的核心要素——竞品分析、账号定位、内容风格、传播策略、盈利模式等。AI根据学生的初步发现,推送相关案例库、行业分析报告、内容制作工具等课程资源,帮助其补足专业知识短板,明确策划思路与方法。随后,学生分组协作,在AI辅助下完成抖音号策划全案,并结合专业知识对AI产出的方案进行筛选与修改;教师以“导演”身份,针对性指导学生的决策逻辑与价值取向。最后,AI对各组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师生再结合专业性、价值性、创新性开展综合评议与讨论,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旅新媒体传播本质的深度认知与思考。
面对智慧教育新浪潮,新闻专业的“专思创”融合教学创新需从方法、手段、活动、生态等维度持续突破,主动适应新闻业对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技术赋能教学生态重构,推动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能力塑造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媒介变革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培养出既懂专业逻辑又具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专业全媒体人才“四力”培养的“专思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202236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广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30803221252738〉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