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守正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集体备课
![]() |
会议现场。 |
![]() |
贵州省级金课:《百年党史·一路红歌》音乐党史课展示。 |
本报记者 杨凯 通讯员 常永莲 潘俊慧 张旭
10月18日,贵州省守正创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暨抗战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活动在铜仁学院举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石维,铜仁学院副校长龚静,铜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冉俊华等出席活动;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校长唐建荣、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等来自省内外高校和学术期刊社的7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铜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代表80余人参加活动。铜仁学院副校长龚静主持活动开幕式。
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好省委主要领导调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相关指示要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正创新推动贵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开幕式上,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作了讲话,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在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书记徐麟在贵州师范学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系统谋划,着力破解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衔接难题,守正创新推动贵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铜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石维在致辞中介绍了铜仁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情况,并指出学校将结合校本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作用。
铜仁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冉俊华在致辞中指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思政课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发挥好铜仁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中心的统筹协调作用,让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在主旨报告阶段,6位专家作了发言。田芝健教授系统分析了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八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五全路径。蒋红霞教授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探讨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思鹏教授聚焦政治认同,提出了“一个中心、两轮驱动、三学融合、四型互构、五维实践”一体化建设思路。彭法教授直面教学实践困境,提出破解各学段衔接不畅问题的对策建议。张荣军教授着眼文化育人功能,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路径。龙金菊教授深入挖掘抗战精神内涵,分析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在教学展示阶段,唐建荣教授带领“百年党史·一路红歌”音乐党史课展演团队以 《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 《保卫黄河》等经典曲目为主线,激情呈现了贵州省思政金课的风采。
在集体备课阶段,邀请了大学学段、高中-中职学段、初中学段、小学学段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各一名,紧扣“抗战精神”开展集体备课。
“参加完这次备课会,我最大的收获是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心灵的对话’。必须将‘人文关怀’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灵魂。”铜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胡美琳在当天活动结束后说,她表示,课堂将不再是一个人的“讲台”,而会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思想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