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重回大塘村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罗乾敏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正是返乡好时节。我趁着国庆假期,从毕节回道真看望父母。自去岁父亲体恙,远游便成奢望。我提议陪他们在县域内走走,二老却念着要回一趟老家,一个在我记忆深处已然泛黄的遵义道真自治县洛龙镇黔北小村——大塘。

    车轮丈量着时光,父亲的絮语里,沿途风物渐次铺展新颜。我曾就读的小学,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中学扩建后,新校门巍峨矗立;往昔坑洼颠簸的街道,已化作坦途通衢。望着眼前的变迁,童年的细碎记忆悄然翻涌,那些陡峭蜿蜒的乡路,恰是岁月谱写的动人音符。

    这二十里乡路,藏着我整个童年的寒暑假。七岁、十岁、十一岁的我们三姊妹,曾轮流背着母亲为爷爷奶奶备好的三十斤物资,一路念叨着母亲的辛劳,暗暗立下成才之志。途经人烟稀少处,三姊妹便齐声唱歌壮胆,直到暮色中望见奶奶慈祥的身影,疲惫便化作奶奶灶台上升腾的炊烟。奶奶辞世后,爷爷辗转于伯叔家中安度晚年,那条载满期盼的路,也成了尘封的旧梦。

    不觉间,已至父亲的出生地。母亲指着车窗外,慨叹昔日泥泞的毛马路,如今已是宽阔柏油大道;低矮的木房、土墙,早已被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替代。大塘街头,老供销社的木楼已不见,改换了新颜,成了以“大塘土鸡”为招牌的餐馆、特色民宿与天然避暑胜地相映。望着这日新月异的景象,我深切感知到,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故乡如同破茧的蝶,正舒展着崭新的翅膀。

    乡音未改,故交相逢。父亲在街头偶遇诸多旧识,一句简单的“回来了”,便叩开了记忆的闸门。家长里短的闲谈中,藏着未曾褪色的温情。儿子一句“外公,这里的房子变了,可大家的笑脸没变”,令我恍然——于父亲而言,大塘的街巷虽已改头换面,但沉淀在皱纹里的乡情依旧滚烫。

    午后暖阳里,我们前往父亲初入职场的磨盘山。昔日的教学楼与校园,已化作连片的烤烟地,村民们早已搬迁至统一规划的新村。父亲将那二十余岁的青春,播撒在这片曾鲜为人知的土地。如今的新村,屋舍齐整,平畴开阔,周边田垄间作物丰茂,这正是党和政府深耕脱贫攻坚,擘画美丽乡村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父亲与老友卢老师不期而遇。两人忆学生、话往昔、谈子女,也为故去的亲友轻声怅叹。听着他们的对话,我既触到了岁月的沧桑,更读懂了时代变迁中,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民生温度。

    暮色四合时,父母脸上的欣慰与喜悦,是此行最美的风景。而我,早已被浓稠的乡愁包裹。故乡是什么? 是童年的嬉闹,是踏遍千回的老路,是奶奶温暖的笑靥,是父亲老友亲切的问候。它的模样变了,路宽了,房新了,日子红火了,可心底那份乡情,从未淡去分毫。

    这些关于故乡的记忆,恰似陈年佳酿,愈久愈醇厚,愈品愈沉醉。我怀念童年的纯粹,眷恋这片承载岁月的土地,它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永远是游子心灵的锚点,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坐标。

    (作者单位:毕节市七星关区市东街道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