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花蕾,快乐成长
贵阳打好特教“组合拳”,让特殊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 |
![]() |
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参加贵青杯比赛。 |
本报记者 刘小钰
贵阳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其中1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为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接收听障和视障学生;9所区(市、县)级特殊学校,主要接收智障和自闭症学生;1所市民政局直管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学校。
近年来,贵阳市高度重视普特融合教育发展,将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师资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
全市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源中心,现有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个,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9个,资源教室31个,省级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实验学校(园)共18所,适龄残疾儿童义教入学率达98.89%。
优质办学条件夯实特教办学基础
2024年,贵阳市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从每生每年6000元提高到6200元,投入3亿余元修建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2021年特殊教育投入7781万元,2022年投入18615万元,2023年投入10304万元,2024年投入8765万元……“十四五”以来,贵阳市在特殊教育领域累计投入大量资金,以实实在在的投入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筑牢保障基石,有力推动了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设施升级、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优质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夯实全市特教办学基础,让特殊儿童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与成长支持,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多元模式赋能学生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贵阳市各区 (市、县) 也在特殊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
南明区聚焦让特殊学生“上好学”目标,通过抓实资源整合、融合教育、依教带训,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实践方式,推动区域内特殊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底,南明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南明区特殊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贵阳市在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南明区在特殊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教育和医学评估为安置依据,以幼教融合为起点、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职特融合为保障”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对于无法到校就读的特殊儿童,南明区还推行了“送教上门”服务,由特教教师定期上门授课。
云岩区则通过采取以全融合教育和半融合教育的多元模式,实施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花溪区通过为特殊儿童量身制定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及课程,效果明显;乌当区以构建“区级资源中心—普特融合培育—学校资源教室”三级专业支持体系,形成了“中心辐射、两点散发”特殊教育布局。
加大区域协调力度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谈到下一步贵阳市特殊教育工作展望,贵阳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标贵阳市“十四五”特殊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加大调度指导力度,确保如期完成验收达标,扩大特殊教育办学规模,鼓励各区县向两头延伸办学。
据介绍,下一步将加大区域协调力度,积极争取当地民政、残联、卫健等部门支持配合,形成巨大合力,切实抓好特殊儿童入学评估及精准分类安置工作。
此外,强化保障体系建设也是工作重点。“做好经费保障,落实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将强化人员保障,结合实际,配备配齐特教专干、特教教研员、特教教师。加强基础保障,没有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区(市、县) 会尽快将建设事宜纳入议事日程,完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详见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