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民族中学数学老师董文倩:
最懂学生的“倩姐”
![]() |
![]() |
| 董文倩正在给学生上课。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胡云学
清晨6点半,天光未亮,望谟民族中学数学组办公室里已经亮起了第一盏灯。董文倩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这是她在该校执教的第十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师范生,到连续四年获评“黔西南州优秀班主任”,她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望谟县的民族教育校园。
她的教学日记本扉页上,一行娟秀的字迹已经微微泛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舒展的闪光点”。这是她参加工作时留下的一句话,她用了整整十年来践行。
学生们都说,董老师有两副面孔。数学课上,她严谨到每个解题步骤都要追根究底;下课铃一响,她却成了最懂他们的“倩姐”。有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那天和爸妈大吵一架,我哭着跑到学校。董老师什么都没问,只是陪我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走到第五圈时,她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哭出来就好受了。’那一刻,心里的委屈真的散了。”
另一个学生至今珍藏着一张便签条。那是月考失利后,董老师悄悄塞进他的笔袋:“甜味能打败沮丧,相信自己。”旁边还放着一颗巧克力奶糖。
去年考上西安交大的杨金旺说:“董老师教给我们的不只是解题方法。她常说,人生就像解题,重要的是享受思考的过程。”
2025届高三 (23) 班对董文倩来说意义非凡——这是她第一次从高一全程带到高三的班级。面对引进成都七中优质直播教学资源后,学生间出现的显著差距,她选择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她坚信,教育如同农业,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急不得,也等得起。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解读生活的密码。”这是她的口头禅。在她的课堂上,函数图像可以变成过山车的轨迹,概率统计能用来预测篮球赛的胜负。班长王同学笑着说:“董老师的课像破案,我们都急着要找出答案。”
为了管理好直播班,董文倩没少花心思。她制定的《直播班学习公约》 细致到课前预习的每个环节,又把全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用每月一次的“小组PK赛”激发学习热情。这些看似普通的举措,却让2022届她带的班级创下了本科上线率100%的佳绩。
与她共事多年的付老师说:“文倩最难得的,是懂得如何走进学生心里。她用十年证明,民族教育需要的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的共鸣。”
如今,董文倩依然每天最早到校。晨光中,她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个学生。问起十年坚守的意义,她笑了笑:“能陪着孩子们走过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看着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让董文倩印象最深的是2025届班上的三个学生。他们先后被确诊为抑郁症,其中一个学生的家长起初还不理解,不愿意配合治疗。面对这种情况,董文倩没有放弃。她主动联系学校心理老师,协调各科任课教师,为这些学生制定了弹性的学习计划,允许他们在家自学,定期回校辅导。
“那段时间,董老师经常晚上九点多了还在和家长通电话,一聊就是个把小时。”同办公室的颜老师说。
在她的引导下,令人欣慰的是,这三名学生最后都顺利参加了高考,成绩都超过了特控线。一位家长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专程来到学校,紧紧握住董文倩的手说:“董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的孩子,您是孩子的恩人。”
十年来,最让董文倩自豪的,还是学生们的成长。2025届高考,她带的班级取得了优异成绩:全班特控线上线率100%,四人分数超过600分,班级平均分554分。截至去年7月24日,全班学生都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中两人被985高校录取,14人考入211高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中考后优质生源被州内名校优先录取、生源基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成绩,已堪称逆势而上的典范。
看着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来报喜,董文倩的眼眶湿润了:“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发光的星星,我只是帮他们擦去身上的灰尘。”
十年过去了,董文倩的手写教案堆了厚厚一摞,但她眼中的光芒却愈发坚定。“能陪着孩子们走过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看着他们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志青年,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董文倩微笑着说。
在望谟民族中学的校园里,董文倩的故事还在继续。她和千千万万普通教师一样,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而每一位用心守护的教师,都在为学生的未来点亮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