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深山飞出“金凤凰”

纳雍马摆小学书写乡村教育逆袭传奇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校领导在校门口晨迎学生。

    本报记者 王军 受访者供图

    在毕节市纳雍县锅圈岩乡下田坝村二组的大山褶皱深处,藏着一所“不一般”的村级小学——马摆小学。这所距离县城78公里的学校,不仅是毕节市规模最大的村级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凭借亮眼的教育成果成为全县乡村教育的标杆:自2018年起中考总均分连续位居纳雍县前两名,2025年中考再破纪录,580分以上4人、500分以上62人,用实力打破了“偏远山区难出好教育”的偏见。

    课改破局:

    从“填鸭式”到“动车组”的课堂革命

    2014年,当多数乡村学校还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时,马摆小学已率先启动课程改革。学校邀请专家入校指导,鼓励教师打磨示范课;2015年全面推行“三步六法,六步循环”教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通过“自学、互学、交流、展示、检测、评价”六个环节,将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课堂上,学生从“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台上台下互动成常态,教师则以“学习伙伴”身份引导交流。这一改革让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80%,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如今,

    该校教改成果已被县内外100余所学校借鉴,成为乡村教育改革的“范本”。

    多元赋能:

    课程与师资撑起成长“保护伞”

    围绕“五育并举”,马摆小学构建起“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基础课上,通过“同课异构”“名师工作室”强化语数外核心学科,2022年全县优质课竞赛中,3名教师获县级一等奖、5人获片区一等奖;特色课上,依托课后延时服务开设电子琴、美术等12类兴趣班,开发苗绣传承、农耕实践、红色教育课程,还联合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开展研学,让山里娃接触计算机编程等前沿知识。

    师资曾是学校的“短板”:2007年仅有41名教师,3人即将退休,“一人带多科”成常态。为此,学校按“补缺口、稳队伍、强协作”三步走:年均引入3-5名特岗教师,联合公益组织吸纳支教志愿者,5年补齐学科空白;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将教学成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带新教师,每周开展集体备课、跨学科听评课。如今,学校专任教师达98人,含16名高级教师、1名省级乡村名师、15名市县级骨干教师,师资稳定率从2014年不足60%升至90%以上。

    情怀坚守:

    一群人点亮山里娃的未来

    “捧着良心教书,把学校办成家”,这是校长黄福坚守的信念。2014年,他自掏腰包邀请专家团队入校,带领教师经上千次课堂打磨,推出“三步六法”教学模式;12年来,他每天清晨7点准时在校门口与学生击掌问好;为帮助困难学生,他对接上海新纪元建立助学基金,累计资助434人,其中9人考入985高校、19人考入211高校。

    教师团队同样用坚守诠释责任:18名教师因宿舍不足长期借住村民家,却从不抱怨;面对占学生总数5%的留守未成年人,他们主动当“代理家长”,组建心理辅导小组,周末家访解决问题;为跟上课改节奏,每晚聚在办公室磨课成了常态。学校还创新“家长学校+线上家长会”模式,每月开“爷爷奶奶课堂”,2024年推送家庭教育微课20节覆盖95%家庭,家校满意度达98%,构建起大山里的“教育同盟”。

    从偏远村小到乡村教育标杆,马摆小学以“责任胜于能力,捧着良心教书”的核心理念,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路。这所学校的逆袭,不仅为山里娃点亮了梦想,更为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