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松莉:
让每一份独特都被看见被接纳
![]() |
| 刘松莉和孩子们在一起。 |
![]() |
本报记者 侯帮虎 特约通讯员 张宝密
刘松莉,现任六盘水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26年来,她一直站在特教的一线讲台,忠诚着党的教育事业,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
1
律动在无声世界里“开花”
刘松莉始终认为:特殊教育从来不是带着同情滤镜的施舍,而是用平等的尊重与科学的引导,让每一份独特都被看见、被接纳,最终化作破土的力量。
刚进入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就让刘松莉直面了始料未及的挑战——因教师人才紧缺,她接手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听障孩子律动教学。旁人眼中,这是一项“把耳朵叫醒”的伟大工程,可当真正面对那群只能靠肢体震动感知音律、凭形体模仿领悟舞蹈、借灯光明暗捕捉节奏的聋生时,教学的艰难才真正撞进她的心里。
记得第一节律动课,没有专门的教室,大大的操场上,没有镜子,只有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的听障孩子,家长们不止一次地说:“刘老师,我的孩子听不见,跳舞是白费功夫。刘老师,我的孩子不是跳舞的那块料”,面对困难和质疑,她没有退缩,沉下心深耕教学:一次次观察孩子的肢体反应,一遍遍研磨动作与节奏的适配,在反复实践与总结中摸索方法。一个八拍的动作,往往需要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练习,无数次的失败重来,当一个个孩子终于独立地、合上节拍完成一组跳跃时,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也模糊了双眼。
渐渐地,舞蹈不再是一串艰难模仿的动作,而成为一种内在情感的表达,当这群曾经连节拍都无从捕捉的孩子,最终在市级舞台、省级舞台甚至全国舞台上整齐划一地腾空、旋转,用精准而充满生命力的表演震撼全场时,他们所完成的,已不仅仅是一次表演,而是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被唤醒、被听见的、生命的旋律。
2
做孩子“心灵引路人”
在特教岗位上,刘松莉从不止步于“教知识、传技能”,更主动扛起育人重任。来学校就读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多为留守未成年人,学校老师当起了临时“爸爸妈妈”,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每到周末,学校附近的家长总会来看望孩子,或接孩子回家,或送好吃的,或帮着孩子整理内务,而家远的孩子,这时候总是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着,眼神既羡慕又落寞。
看着他们孤零零的身影,她心里总不是滋味,与全校老师一起带领孩子在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围在一起分月饼,冬至在食堂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元旦大家一起开心地吃汤圆……用温柔坚定的守护,做孩子“知心朋友”,帮孩子们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念,培养他们的团结意识、文明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点燃积极进取的竞争热情,用细节滋养孩子们豁达乐观的心境。
时光不负耕耘者,孩子们的改变悄然发生:清晨到校时,智障与视障孩子会脆生生喊出“老师好!”听障孩子则深深鞠上一躬,每一个瞬间都满含暖意;曾经的陋习渐渐消散,校园墙面没了杂乱脚印,宿舍里告别了狼藉凌乱,地面上不见半点纸屑——这些成长,倾注了刘松莉老师和全体教职工耐心浇灌,更是孩子们用坚持书写的蜕变。
3
在奉献中绘就教育华章
26年里,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特教老师,逐步成长为贵州特殊教育战线上成绩斐然的教育工作者,参加的优质课多次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六盘水市师德标兵;获得六盘水市人民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黔灵名师等表彰;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多次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工作之外,刘松莉的“特教情怀”更延伸到社会服务中,她为钟山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大厅、六盘水市银行单位和其他行业义务送教手语培训,为全市服务残疾人极尽力所能及的工作。2023年的全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她和学校的手语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站在现场直播的手语翻译主持台上,以精准规范的手语动作,饱满热烈的精神状态,为听障朋友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聋生参演的舞蹈,精彩呈现,手语国歌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展播,让更多人看见特殊教育的力量。
26年的时光,她始终扎根特教,将教育家精神镌刻在无声的课堂里。她的教育成果藏在听障孩子第一次清晰喊出的“老师”里,甘做深埋泥土的根系,用日复一日的滋养,让每个特殊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姿态,在岁月的沉淀中诠释着“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用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用热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择一事终一身”,用爱书写特殊教育者的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