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2版:他山之石·理论 -> “一方” “一圆”育新人 ——高校管理育人实践探析

“一方” “一圆”育新人 ——高校管理育人实践探析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郭泽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提出,构建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这要求高校完善校规校纪,加强法治教育,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将严格要求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那么,管理育人的基石是什么?以“管理”而通达“育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管理育人的实施策略是什么? 本文将进行探析。

    一、制度建设:管理育人的法治基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就是国家、社会、组织为实现某种功能和目标要求遵守的规程;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尺度、手段和工具。管理属于治理的范畴,制度建设是管理育人的法治基础。高校必须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制度体系。本文把制度建设喻为管理育人的“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完善制度“立规”。高校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保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度体系必须科学、系统、完备。制度体系的主要调整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保障高校举办者(政府或其他组织)、学校主体(学生、教职工)、社会参与者(企业、 行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师生的合法权益;保障高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等的有效行使;等等。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遵循高等教育法,恪守大学章程,构建了涵盖党群管理、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4大类33个子项260项制度的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该制度体系仍在与时俱进地完善中。

    其二,体现在刚性执纪“立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就是发挥其规范、调整、改造、管理等作用。制度若被“束之高阁”则失去生命力,若不被有力执行则如“一纸空文”。“立规”是前提,“立威”才是关键。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以大学章程为纲领的校纪校规,要求做到的坚决执行,令行禁止的坚决不做,灵活把握的从实际出发。只有让制度“长牙带刺”、让纪律“有棱有角”,才能保障学校教学运行顺畅、管理科学规范、服务保障高效,全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有序、正气充盈的育人环境。

    二、贯通融合:管理育人的作用机理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着深刻的伦理底蕴,制度与其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具有伦理一致性,并且这种影响蕴含在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的整个过程之中,制度的制定、实施、创新和发展等过程都必须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体系为依托。管理育人的作用机理集中体现在贯通融合上,可以喻为管理育人的“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制度理念与育人目标“相通”。价值取向是制度建设的根基。高校管理制度追求“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价值理念,这是管理育人的逻辑起点,也是落脚点。而高校的育人目标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制度体系的精神理念和高校的育人目标高度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相通”之旨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无论是育人目标还是制度体系,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更确切地说,高校的制度体系正是应育人目标而生成与健全的。

    其二,治理过程与育人过程“相合”。制度的执行是一个过程,首先要学习理解制度,准确把握文本的法治思想、适用范围、调整对象、规范条款等;其次要强力执行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适用对象的行为进行引导、规范、调整,对合规行为给予保障和鼓励,对违规行为给予纠正和惩戒;最后要加强监督评估与完善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制度适用性进行评估,可通过民主过程予以修订、完善或废止等。在依章办事的过程中,适用对象先是理解法治理念,继而通过自觉遵守制度强化合规行为,或通过接受批评教育与惩戒矫正不当行为,直至升华、净化内心境界。这表明,依章办事的治理过程与育人过程是“相合”的。究其原因,依章办事正是通过规范性约束、赏罚性激励、民主性管理、救助性纾困等方式,让师生领悟法治精神、自觉以身作则、纠偏不良行为、提升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其三,师生交往与育人方式“相融”。个体的成长过程不仅受到直接互动群体的制约,还受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有间接关联者的影响。高校管理者在执行制度、有效管理的过程中,与广大学生接触互动、传递信息、表达意志、交流情感,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功能。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全链条、互动式交往中,师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以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培育学生、以高尚品德浸染学生。高校师生的互动交往与育人方式是“相融”的。究其原理,高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师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与信息交换,如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升华、知识信息的传递与创生等,师生共同恪守法纪、爱岗敬业,秉持自由平等、亦师亦友的关系,形成育人共同体,实现全员育人。

    三、刚柔并济:管理育人的施行策略

    制度是相对固化的,而治理是相对活化的。制度的执行,需要发挥管理者的主体性作用,就是要把握好刚柔并济的分寸——用管理者的“温情”缓释制度之“刚烈”,用制度之“威严”禁绝管理者之“徇私”。管理育人之“道”,主要有三种策略。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校。高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需将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把伦理素养与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度确立为办学质量的终极价值尺度。同时,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治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此外,综合运用刚柔相济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以制度的刚性规约学生行为,帮助学生摒弃“知而不行、行而不坚”的不良习气;另一方面以柔性管理赋予温情,恰当运用说服教育、情感激发、人文关怀、自我教育等管理措施,避免学生出现“行而不知、行而无情”的现象。

    其二,坚持照章办事,强化人才培养。管理是维护学校其他活动的主体力量,能够引导教书育人、影响服务育人,其本质指向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德性涵育。管理育人具有为学校的人、物、事、活动赋予教育意义的价值,是保障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关键力量,在学校育人体系中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高校要系统落实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技能竞赛、实习管理、创业就业、学籍管理等制度,着力推进“五育并举”;要系统落实学风建设、教育管理、日常行为、心理健康、资助管理、评奖评优、纪律处分等制度,着力培养时代新人。

    其三,坚持价值引领,严格师德师风。教育过程中的多维交互应遵循同源激活原则,灵魂需用灵魂来激发,人格需用人格来塑造。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实施“铸魂厚德”计划,奠定教师队伍的品行底色;实施“大师名匠”计划,造就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成长”计划,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实施“机制创新”计划,构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评价体系。此外,高校要大力引导教职员工深入课堂、食堂、公寓“三个一线”,践行全员育人。一方面,教师以崇德向善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让学生接受真善美的滋养;另一方面,当学生出现不良倾向时,教师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给予即时教育,帮助学生摒弃假恶丑的行为。

    高校管理育人是“方”与“圆”辩证统一的实践过程:以制度建设之“方”筑牢法治根基,用贯通融合之“圆”激活育人效能,靠刚柔并济之策实现价值引领。这一实践既需坚守制度刚性的“规矩底线”,保障管理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又要秉持育人柔性的“温度内核”,彰显教育的人文性与感染力。展望未来,高校应不断深化“方”“圆”协同,在完善制度体系中夯实育人基础,在优化治理过程中贯通育人环节,在强化师生互动中凝聚育人合力,真正将管理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管理支撑。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研究,课题编号“DJ2022B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