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中学教师叶娉婷:
把课堂搬到山水间
![]() |
![]() |
叶娉婷(右二)带领学生体验抄纸的奇妙。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胡成金
“老师,为什么我只能看到大山? 我想离开它!”2011年,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中学语文教师叶娉婷在学生周记中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刺痛,这瞬间成为她教育生涯的转折点。
那一年,她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课堂搬到山水间,让孩子在行走中读懂家乡的厚重,让乡土的根脉深植于心。
课堂之外,寻找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2011年的那个刺痛,让叶娉婷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为什么大山的孩子只想‘走出大山’?难道大山不值得留恋吗?”她意识到,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缺乏了解和情感纽带。
她毅然决定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带着学生走进贞丰的古城、古寨、古道。在她看来,真正的教育不应局限于课本,而应该让学生在与家乡山水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的根。
一个学生在行读贞丰古城后对她说:“叶老师,今天我才觉得我是一个贞丰人!”这句话让她更加坚定自己的理念——“读懂大山”实际上是让孩子完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叩问。
这种认知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照亮归途的灯塔。
行读教育,点亮“差生”眼中的光
2014年,叶娉婷接手了一个高二“特长班”。这是一群因文化成绩被贴上“差生”标签、眼中无光的孩子。面对这些连父母都摇头的学生,她决定用行读的方式来唤醒他们的潜能。
她带领学生来到贞丰双乳峰,探访贞丰古法造纸,采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世阳师傅,亲手体验抄纸的奇妙。回校后,当学生们尝试古法造纸却屡屡失败时,班上最不愿读书的小志同学却意外地指出了失败的关键。
原来,周末他主动跑去向刘师傅请教学习。这个小志同学后来带领大家成功抄出了白棉纸。行读教育点燃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火种,这是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效果。
这次行读课程最终还荣获贵州省研学优质课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撕下了孩子们身上“差生”的标签,让他们眼中重新有了光。后来,这个班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而那个最厌学的小志,现在已是一名钢琴老师。
守护文化,从行读到责任担当
2018年,叶娉婷带领学生行读贞丰白岩关时,发现白岩关古驿道正遭破坏。学生们非常着急——这可是茶马古道、红军长征之道啊!
在她鼓励下,学生们连夜撰写了一封给县长的信,并于次日送达县长手中。最终,他们成功保护了白岩关的古驿道。
学生杨飞飞在行读反馈中写道:“若因生计让文明断代,将是时代的悲哀。守护文化根脉,是我们的责任。”叶娉婷认为,这份文化觉醒与担当,比任何试卷的满分都要珍贵。
2021年,在带领学生回顾抗战历史时,面对二十四道拐,有学生反馈:“历史不再是铅字,每一道转弯都是民族存亡的刻度”。爱国不再是空洞的誓言,而是用脚步丈量山河的赤诚。
2025年,当她带领学生在贞丰马二元帅府旧址共读贞丰中学抗战楹联:“寇焰方张,倭奴未灭,望诸生勿忘祖国旧河山”时,历史回响与时代使命交融,家国情怀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十四年来,叶娉婷研发了10多个行读课程,带领孩子们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她建立“亲亲宝贝公益行读群”,带领小学生行读家乡;2021年又创建了“行读阳光名师工作室”,培养行读教师40余人;开展行读活动30多次,参与师生近千人……
她用14年的坚守,想明白了“教育为何”的终极命题。叶娉婷说,她图的是孩子们眼中熄灭的光被行读重新点燃,图的是家乡的文化根脉因他们的守护而延续,图的是教育家精神在乡土深处扎根生长。
“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间教室到一片乡土,她用行读教育点燃了无数孩子的梦想,也让教育家精神在黔西南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我不是榜样,只是一个同行者。”叶娉婷常说。正如她所言:“愿点点微光,既照前路,更亮归途。”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