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课程教学反思
周丽娟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且增长迅速。当前,老年人多病共存、心理问题突出、社会适应困难等多重问题相互交织,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全面、系统地评估老年人的健康与功能状况,不仅是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的核心依据,更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为政府完善养老保健政策与社会福利体系提供数据支撑的关键环节。《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作为高职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对应养老护理员、老年照护评估师等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即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老年人能力评估相关政策规范,能够运用专业评估工具,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对老年人展开科学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本文在完成该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反馈与学生实践表现,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及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面反思,以期优化后续教学。
一、教学创新点
第一,教学内容创新。本课程紧密对接行业标准与职业需求,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 国家职业岗位标准、养老服务大赛技术要求、健康与社会照护世界技能竞赛规则,以及“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职业素养要求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内容。例如,在“营养状况评估”章节中,结合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真实案例,通过“老人饮食是否合理”“当前饮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调整个性化食谱”等问题链, 引导学生从单纯的“会操作评估工具”向“能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需求”转变。这种教学设计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还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在提升合作企业知名度的同时,也增强了专业的品牌影响力。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在“老年人躯体功能评估”章节教学中,采用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法,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提前发放典型老年人案例;同时,在实训室内搭建模拟居家生活场景,组织学生经过短暂培训后分别扮演老年人、照护员等角色,向“评估员”展示实际评估过程中的沟通技巧、操作规范,以及突发情况(如老年人抵触评估时的大吵大闹或默不作声、认知障碍者答非所问等) 的处理方式。通过沉浸式场景模拟,学生能够在实践体验中快速掌握评估要点,有效提升沟通能力与应急应变能力。
第三,教学模式创新。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本课程与本地星科养老集团、星光老年之家两家养老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实施“1+1+1”实践教学模式——每周1天校内理论学习、1天机构实地见习、1天案例复盘研讨。在机构见习期间,学生全程跟随资深评估师参与真实评估工作,从前期资料收集、现场评估操作(如ADL量表评定、 认知功能筛查)到评估报告撰写,系统掌握评估全流程技能。此外,每月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双师课堂”,通过线下专题讲座(如失能老人体位评估技巧)与线上直播答疑(复杂案例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分享“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动态评估”等典型案例,并对学生的模拟评估作业进行逐一点评与个性化指导,有效缩短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的差距,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存问题
第一,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尽管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评估量表的评分标准,但在面对情况复杂多变的老年人时,难以做到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评估老年人压力性损伤情况时,学生虽明确需从六个维度按量表开展评估,但在面对79岁的王奶奶(患有15年糖尿病、左侧肱骨骨折,且因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时,仅关注到偏瘫侧肢体肌力低、长期卧床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却忽略了左上臂骨折夹板固定部位的压力性损伤风险,导致评估不够全面。
第二,对特殊群体的评估能力不足。课程对失能、失智、独居等特殊老年群体的评估教学覆盖不够深入,仅停留在基础流程讲解层面。在实践考核中,评估失智老年人时,学生常因无法建立有效沟通导致评估中断;评估独居老人时,仅关注家庭成员支持情况,却忽略了社区资源、志愿者服务等社会支持维度的评估,未能全面反映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第三,考核方式难以全面评估能力:当前课程考核主要采用“理论笔试+模拟操作”的形式:笔试侧重考查知识点记忆,模拟操作则围绕固定案例展开,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在面对未预先设定的突发状况时,学生的应变能力明显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其岗位胜任力。
第四,师资实践经验尚需加强。校内授课教师大多具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缺乏一线评估工作的实践经验。在讲解复杂案例时,难以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进行深入剖析;指导学生模拟操作时,对细节的把握不如行业专家精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指导的深度与有效性。
三、改进策略
第一,教学内容强化“问题导向”。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架构,每节课以一个真实案例(如“85岁独居失能老人的综合评估”)为切入点,通过“如何确定评估维度”“如何与老人建立信任”“评估结果怎样指导照护方案制定”等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增设“特殊群体评估”专题模块,补充失智老人沟通技巧、失能老人体位评估、独居老人社会支持评估等内容,并及时将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纳入教学,帮助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第二,增加“真实场景”训练。在校内实训中心培育30名“标准化病人”,涵盖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糖尿病足伴抑郁倾向等不同健康状况,以及抗拒评估时的沉默与哭闹、沟通障碍导致的答非所问等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案例库设计评估中老人突发呛咳、家属质疑评估结果等12类突发情景。实训采用“情景任务卡”模式,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从沟通建立信任、应急处理到评估结论初步分析的全流程操作,课后通过视频回放开展小组复盘,全面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变、跨学科沟通、个性化照护方案制定等综合能力。
第三,革新考核体系。构建“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考核占比50%,涵盖课堂案例分析、模拟评估作业、机构实践日志等,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阶段性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同样占比50%,采用“真实案例 + 现场评估 + 方案制定”的形式,设置“独居失独老年人”“帕金森合并糖尿病”等多慢病共存的复杂场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标准化病人”的评估、撰写评估报告并制定初步照护方案,由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评分,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老年服务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职业情感。
第四,提高“双师”素养。制定系统的师资培训规划:每年安排校内教师到合作养老机构进行1-2个月的顶岗实践,深度参与一线评估工作;邀请行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联合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制定能力量化指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开发项目式、案例式工作手册教材, 确保教材的思想性、创新性与先进性;与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并指导实践教学;组织教师参加老年人能力评估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术研讨会,及时更新知识技能,保障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深刻认识到课程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特殊群体教学、考核方式及师资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在后续教学中,将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健康中国、积极老龄化等理念,加强法制素养培养;同时,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实现从“教会学生评估操作”向“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评估能力”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养老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