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9版:他山之石·理论 -> 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着力讲好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着力讲好工匠精神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梅文秀  李瑞志    

    当今社会,工匠精神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还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思政课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还能有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深入阐释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其现实意义,并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发力,全面推动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阐释

    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一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根基,要求在工作中全心投入、心无旁骛,沉浸于所从事的领域,不受外界干扰,始终坚守专业方向;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方法,强调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迭代升级,不满足于“合格”,力求“卓越”;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态度,要求对待工作严谨细致、注重细节,以高度的责任心把控每一个环节;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倡导不满足于现状,勇于突破创新,以更高标准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着力讲好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作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当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急需具备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的高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思政课中着力讲好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理念,让教学内容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第一,有利于缓解人才结构性矛盾,助力产业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强调操作技能的熟练度,更注重质量意识、团队精神与创新能力。然而,现实中“高水平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制约着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通过强化工匠精神教育,可有效缓解“产业需求—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工匠精神教育能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责任感与质量追求,培养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可推动人才能力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匹配,助力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第二,有利于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教育不仅关乎技能提升,更与人格养成息息相关。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学生能深刻理解“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进而增强对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同时,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持续改进、追求更好”,能帮助学生培养坚韧品格与进取意识,为其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着力讲好工匠精神的路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格品质的关键。高职院校思政课需从课堂教学创新与课外实践拓展两方面入手,推动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入与落地践行。

    一方面,要深化课堂教学创新,推动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思政课教师要从理论层面讲透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内涵阐释,结合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学习与未来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同时,思政课教师需注重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探讨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契合点,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对专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可强化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此外,融入跨学科视角能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工匠精神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结合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内容,为学生提供多元视角。例如,从历史学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传奇故事,阐释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传承脉络;从哲学角度,分析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极致”等价值理念,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另一方面,要丰富课外实践载体,强化工匠精神的践行与认同。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可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创新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工匠精神的价值:引导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具体工作任务中关注细节、追求质量,亲身体验“精益求精”的实践意义;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创新设计大赛”等工匠精神主题竞赛,设置荣誉表彰体系,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激励,既能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又能形成榜样效应,带动更多学生践行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