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9版:他山之石·理论 -> 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研究

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青年大学生培养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南通市高校为例

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丁佳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三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青年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其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实践路径的可行性,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落地成效。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市高校为研究对象,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当前南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中的现状,并结合南通地方产业特色与高校学科优势,提出针对性的系统性路径建议,旨在为全国高校优化青年大学生培养体系、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一、高校面向乡村振兴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核心意义

    (一)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赋予乡村发展新活力。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青年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宽广的知识视野,更拥有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维与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科学引导与精准培养,推动青年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促使其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践动能,既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多元人才保障,又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年轻化、现代化的活力,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的瓶颈。

    (二)优化人才供给分布,拓宽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推动乡村形成全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完善(卫生、文化、体育等) 以及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这不仅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就业岗位,更创造了丰富的创业机遇。高校面向乡村振兴培养青年大学生,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乡村振兴事业的迫切需求,又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南通高校培育服务乡村振兴青年大学生的现状

    (一)现有成效。南通市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和教育强市,拥有南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具备较强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基础。近年来,南通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在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南通市政府的领导下,高校通过开设学科专业、定向培养、建立实践基地、“三下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现存问题。一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地方乡村振兴需求匹配度不高。南通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科、商科、师范等领域,农业类专业偏少;“智慧农业”“乡村数字化管理”“生态旅游规划”等新农业学科缺失,难以满足当下乡村振兴产业升级需求;高校与地方

    乡村振兴主体合作机制不健全;乡村实习基地数量少、质量低,难以满足实践需求;学生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在乡村真实场景中锻炼的机会。

    二是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意愿不强。许多家庭和年轻人将返乡视为退步或失败,而城市生活象征着现代化和成功;同时,农村就业的收入水平和增长空间有限,创业市场狭小、融资困难、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造成了青年大学生返乡就业心理层面的排斥。近年来,南通市高校毕业生去往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比例约50%,农村就业比例不足5%,且主要集中在师范类、医学类定向培养的乡村教师、医生等岗位。

    三、南通高校培育服务乡村振兴青年大学生的路径

    (一)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区域乡村振兴特色专业集群。高校应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南通建筑、纺织、渔业等特色产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的专业集群。例如,南通职业大学以建筑类专业服务城乡建设发展,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农业类专业助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形成“一校一特色、专业集群化”的协同发展格局。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对接需求方面:将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生态旅游管理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纳入教学内容, 打造“农业+信息技术”“农业+ 文化旅游”等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新农业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能力方面:构建“政校农”协同育人模式,由政府牵头搭建合作平台,推动高校与乡镇、村集体、农业企业共建一批高标准、多功能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定向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常态化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学以致用”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乡村真实场景中锤炼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并进”。

    (三)加强思政建设,培育青年大学生知农情怀。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方面:在专业课程中系统植入“三农”情怀教育,通过理论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传承农耕文明,厚植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专题教育深化认知方面:开设专题化思政课程,组织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宣传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典型事迹等活动,培育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农情怀。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拥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应将青年大学生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结合,创新协同育人体系,引导他们增强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南通市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立项课题:南通高校培养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