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宗海勇 黄舜尧
摘要: 随着数字化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青年学习、生活、交流的“第一环境”,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凭借其丰富的信息矩阵、立体的传播形式、及时的互动体验等特点,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高校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依托网络传播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空间信息复杂多变、网络思想文化斗争形势严峻等,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领会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刻阐释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是防范思想文化风险的重要手段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主流思想文化面临着被渗透的风险。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学生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切身体验,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思想文化,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路径。
(二)网络思想政治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的关键选择网络思想政治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创新,能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的构建。借助网络和新媒体进行思政工作有助于实现教育精准化,有利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具有重要教育功能
一是文化传承功能。网络能够通过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化、形象化展示传统节日、经典名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即时沟通功能。网络改变了以往单向度的传播方式,将师生互动交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交互共享功能。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现状
(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建设不够全面
“当前网络思政的内容囿于生硬的灌输,缺乏注重主体需要的情感体验”,给网络自媒体随意拓展空间、谋取利益留下可乘之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网络群体定位不够精准,很难及时发现、介入大学生网络群体并进行管理。
(二) 网络思想政治的主渠道、主阵地建设存在短板弱项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足,对大学生在网络开放环境下的新个性和新特点关注和了解不足。“线上”和“线下”思政课程协同合力作用不够,思政课程无法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建设存在不足
囿于有限编制和传统工作管理,高校专门从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投入、人员配备、师资力量等存在不足。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信息来源单一化、朋辈意见趋同化、价值取向极端化,极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及与现实社会的疏离。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以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高校应当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整体布局,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一体化的网络思想政治育人格局。成立专门工作中心并出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责任清单和内容,形成“平台管理—内容审核—结果应对”的全链条规范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增强思政教育的网络辐射力。
(二)以内容建设提升育人效能
打造覆盖多平台、服务思政教育的全媒体矩阵,将实体空间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站有机结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变为“场景浸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故事和鲜活的社会现象,聚焦开学季、毕业季等关键时间节点,“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融入”,打造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的网络文化精品,推动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
(三)以数字技术拓展育人场景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机遇。高校应借助数字技术追踪学生的思想动态,建设可视化中心,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数据实时可视化呈现。聚合“云资源”,搭建“云平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上下联动、教师员工共同参与的智慧思政工作体系。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共建联盟、共同打造开放共享的网络思想政治平台,形成数字化共享的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记者.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J]. 党课参考,2024,(04):63-69.
[2]闫冬,张澍军.新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与对策 [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137-143.
[3] 冯甫.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现存问题与应对举措 [J].高教探索,2025,(S2):57-59.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 的模型构建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4MLD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