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文洁惠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和方法指导。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作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度契合,后者为前者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与精神内涵支撑,前者为后者创造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与协同主体。建设具有文化感染力和价值指引力的高质量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厚植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新篇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深挖理论富矿,精准教学供给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需深挖理论富矿,做好创新理论到教学资源的精准转化。这关键在于构建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链条,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感知的实践教学内容。首先,要充分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紧密关联元素。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两个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论品质转化为教学内容,归根结底是要坚定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要做好文化自信实践教学专题的内容设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实践品格,要求在实际思政教学中不能“大水漫灌”、停留在理论表层认识,必须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桥梁,确保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效对接。具体而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于思政课程体系,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和目标。通过针对不同课程设计具体的文化自信专题教学平台与方法,能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更精准、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教育渠道
创新教学模式是当前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实践教学,可通过构建“课堂沙龙”“数智技术”“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和创新平台,拓宽教育渠道。以“课堂沙龙”深化理论认识,即采取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演讲汇报等形式,强化学生对文化自信专题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数智技术”增加课堂魅力,如借助智能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等打破时空限制,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操场景,让学生得以沉浸式体验学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移动课堂”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校企政社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场景,为实践教学课堂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利用校内实践基地,让学生接触校园文化;挖掘湖湘文化特色,引导学生感悟思想力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马栏山文化创业园,让学生感受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还可让学生去田野乡间,切身体会乡村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改变,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知。通过全方位的场所资源融合,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感染力与实效性。
三、完善实施保障,确保育人成效
针对当前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施保障问题,需从制度、资源、平台及教师等多维度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在制度层面,应制定专项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明确融入的具体要求、考核标准及激励机制,确保工作规范有序。在资源层面,需加大经费投入,建设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提供物质保障。在平台层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拓展教学形式与空间。同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多元化课堂和多样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教师思想理论水平,使其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这是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组织观摩、交流活动等,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探索适合学生特点与教学需求的实践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巧妙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24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2024CSSKKT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