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内在逻辑
刘世旭
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新时代树立党的建设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大抓基层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巩固党的领导的有效方式,也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理解大抓基层的内在逻辑,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尤为重要。
一、大抓基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大抓基层,首先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抓手意义。
大抓基层是落实“全面”的基础。“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覆盖党的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部门。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所遇到的困难与阻力前所未有,而树立党的建设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正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关键一招。党的基层组织是构筑起整个党的地基,是大多数党员的工作阵地,起着管理教育党员干部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着党员队伍的质量。因此,要管好全党,治好全党,势必要将党的基层组织作为着力点。坚持党的建设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基础性意义。
大抓基层是落实“严”的关键。“严”就是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严”就是要解决“不真”“不敢”“不长”。党中央将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突出位置,而基层正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高发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事业最前沿,绝大多数党的政策需要基层组织去贯彻执行。
因此,要将全面从严治党下沉到基层,势必要坚持大抓基层的导向。
大抓基层是落实“治”的保证。“治”就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党组织,一直到基层党支部,都要担起主体责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从客观上说,使基层党组织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存在的阻力更大。同时,少数基层党组织存在消极心态,不重视党的建设的分内职责,导致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更难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可以说,基层是“治”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坚持党的建设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才能真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二、大抓基层是巩固党的领导的有效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功能,因此,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是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大抓基层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避免党中央和上级组织的政策出现“断头路”,就要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框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好党的基层组织,党的政策才能落到实处,进而有效实现党的领导。
大抓基层有助于增强党的组织力和动员力。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是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能够更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增强党在基层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重大任务和突发事件面前,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能够迅速响应、有效组织,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第一时间传达落实,展现出强大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提升了党的领导效能。
三、大抓基层是提高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依靠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群众、扎根一线,是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基础单元。大抓基层,是强化党员教育监督,防范“微腐败”的关键举措。
大抓基层有助于强化党员教育和监督管理。基层党组织是党员教育管理的第一线,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能够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纪律意识。同时,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能够更有效地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这种日常化、近距离的监督和管理,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障。
大抓基层还能够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基层是“微腐败”易发多发的领域,直接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的形象。通过大抓基层,加强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公开透明机制,能够有效遏制基层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此外,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廉洁文化建设等活动,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从而从源头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