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葛萌
研究型高校以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其美育课程体系构建需突破传统艺术学科局限,实现与育人全流程的学理融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理论基础,先厘清美育与德、智、劳育的内在协同机理,再结合研究型高校学术导向、学科多元、科研密集的特质,提出学术引领、学科适配、科研反哺三大构建原则,最终构建“通识—专业—科研—实践”四维联动课程体系,通过多维度论证美育与育人各环节的融合逻辑,为研究型高校实现美育全方位渗透提供系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美育协同机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提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界定了美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美育与人类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其协同育人机理体现在三个关键层面。其一,美育对德育的价值内化:美育凭借情感浸润优势,突破说教式德育困境,实现“知—信—行”的深度转化,为学术研究筑牢道德根基。其二,美育对智育的认知重构:研究型高校智育以学术知识传递与逻辑思维培育为核心,本质是“科学美”的具象化表达。其三,美育对劳育的境界升华:美育通过赋予劳动过程与成果审美意蕴,以审美标准优化实践流程,实现劳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构建原则:适配研究型高校的美育融合逻辑
(一)学术引领原则
学术研究是研究型高校的核心职能,知识生产过程天然蕴含美育浸润。该原则以学术为纽带,实现美育全流程深度绑定:在学术认知层面,将美育融入专业知识传授,解析学术知识的审美属性;在学术伦理层面,以美育阐释规范的价值内涵,建立情感认同;在学术实践层面,用美育优化科研与专业操作,提升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此原则明确美育是贯穿学术育人的“内在要素”,而非“附加课程”,确保与学术导向同频共振。
(二)学科适配原则
研究型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知识属性与育人目标差异显著,决定美育需遵循“差异化融合”逻辑:理工科以技术研发、数据探究为核心,美育聚焦“科技美学”,构建“ 科技认知—实验操作—审美转化”路径,实现与智育、劳育协同;文科以文化传承、价值阐释为核心,美育聚焦“文化美学”,构建“文化认同—理论思辨—审美表达”路径,实现与德育、智育协同。该原则以学科特质为依据,确保融合精准有效,规避同质化。
(三)科研反哺原则
科研是研究型高校的核心实践载体,其探究性、创造性特质为美育提供了天然场景。在科研全流程中,美育的作用体现在三个环节:选题阶段,引导学生从社会价值与学术逻辑双重维度挖掘选题的审美意义;实施阶段,指导学生以审美标准优化研究方法,提升实践品质与创新能力;成果阶段,帮助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审美载体,实现学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双重呈现。同时,美育反哺科研: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科研成果的理解,提升科研参与的主动性,使美育成为科研育人的重要支撑。
三、实践路径:“四维联动”美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
(一)通识美育课程群
通识美育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以“建立美育协同思维”为目标,承担普及与引领功能。其内容聚焦两点:一是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美育观,阐释与德、智、劳育协同的学理逻辑;二是解析学科美育融合的共性规律与差异路径,破除“美育=艺术课”误区。其教学实施采用“跨学科双师授课”,艺术教师讲理论,理工/文科教师析案例;以“专题研讨”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术中的美育元素,形成融合思维定式。
(二)专业美育课程群
专业美育课程群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以美育素养为目标,是美育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核心环节,采用“核心渗透 + 选修拓展”的结构。在核心课程渗透方面,聚焦“将美育融入专业主干课”,在课程设计中明确美育目标:在知识传授环节,解析专业理论的审美属性;在能力培养环节,融入审美化实践要求;在价值塑造环节,通过美育传递专业伦理与文化精神,使美育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保障美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质量,需组建“跨学科美育教研共同体”,整合艺术教师、专业教师及德育与劳育教师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案制定,从而实现专业育人与美育的一体化推进。
(三)科研美育课程群
以“科研全流程美育转化”为核心,推动美育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实践”,是研究型高校美育的特色所在。该课程群的设计围绕科研全流程展开:在科研训练环节,专门增设“科研美学”模块,系统讲解科研选题的审美价值、研究方法的审美优化及成果呈现的审美表达;在课题研究环节,配备“学术+美育”跨学科指导团队,全程指导学生将美育理念融入研究过程,实现科研成果的审美化转化;在成果转化环节,建立“科研美育资源库”,定期梳理校内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可教学、可展示的美育案例,使科研过程成为美育融合的创新场域。
(四)实践美育课程群
以“理论—实践—反思”为逻辑主线,按“专业实践—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的梯度推进,是促使美育从“认知层面”转向“行为层面”的关键环节。具体而言,在专业实践层面,结合学科特色设计美育融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专业操作中运用美育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在社会服务层面,组织“美育+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传递美育价值,实现美育与社会责任的深度结合;在校园文化层面,打造多元化美育融合场景,通过举办学术文化节、开展劳动实践月等活动,营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美育氛围。
四、结论
研究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理论根基,以学校特质为适配依据,以“四维联动”为实践路径。本文研究表明,美育并非研究型高校的“边缘课程”,而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核心纽带——通过学术引领确保美育与学校定位相适配,通过学科适配实现美育与学科深度耦合,通过科研反哺激活美育创新实践,最终依托“通识—专业—科研—实践”的课程体系,实现美育的全方位渗透。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该体系的育人效果,持续优化美育融合路径,推动研究型高校美育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研究型大学融合式美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YB061〉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