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0版:他山之石·理论 -> 加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加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以霍桑实验为例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郭荣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融合发展形成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青年学生民族团结认同意识的重要使命。如何加强高校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学界的热点议题,霍桑实验则揭示了个体心理、群体互动与环境氛围对行为的影响,本文将从个体本身出发,探讨高校中华民族团结认同教育的实践新路径。

    一、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困难挑战

    (一)研究现状

    加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经过分析与总结,主要聚焦以下两方面:一是从实践层面关于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本质以及路径研究。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高校画好中华民族同心圆提供了许多具有可行性的方法,但是具体到实践中还需要深入思考。二是分析民族院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学者们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提供经验性指导。学界关于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多都是从理论层面出发,从个体本身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从人本身出发,联系霍桑实验,探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我国高校关于中华民族认同感、强化中华民族归属感等方面的教育实践已取得基本成效,但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受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冲击,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影响教育成效及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实践。困难方面,一是教育内容单一,缺乏深度与广度,部分高校过度依赖传统教材,未充分融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最新理论;二是教育方式待创新,部分高校仍用灌输、机械记忆等常规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无法有效培养其思辨能力与实践精神。挑战方面,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却也带来多元文化冲击。当前科技发达,学生在网络上能够接触多元文化,若无正确意识的引导,易导致其对中华文化认识不足、价值观混乱,构成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多元化挑战。

    我国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影响教育的成效,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效果,学校可通过霍桑实验的理念,回归到学生本身,关注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二、案例分析——霍桑实验的启示

    (一)霍桑实验概述

    根据《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这本书的描述,霍桑实验是由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主持、聚焦人类行为关系的心理学研究,1924—1932年在霍桑工厂开展,分两次进行。1924年“照明实验”旨在评估工作环境与照明对效率的影响,未获实质进展。1927年梅奥主持第二次实验,分三阶段。“福利实验”:选6名女工,通过调整休息时间、早午茶等条件观察,发现改变监督方式可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工人工作态度与效率。“访谈实验”:初衷是了解工人对管理政策等的看法,实际通过倾听工人意见并反馈,提升了工作效率,凸显士气的重要性。“群体实验”:14名男工在单独房间工作,原以为奖励会提高效率,结果却相反。调查发现工人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其行为规范对个体有约束作用。

    (二)霍桑实验对高校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启示

    霍桑实验主要应用在企业管理,但其对集体环境中个体行为和心理的洞察,对高校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具有深远启示。

    1.“照明实验”:重视环境作用

    “照明实验”为了探讨外界环境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美国科学家在霍桑工厂挑选了负责绕铜线的女工们为观察对象,通过环境变化观察生产效率的变化。设想工作环境越好,生产效率越高,结果却显示:光线调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增加,光线调暗生产效率也增加,灯的位置变近生产效率会增加,离远生产效率也会增加。事实上,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只要改变一点外部环境,工作效率就会上升。霍桑实验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影响,这提示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精心营造有利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环境。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校园景观和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

    2.“福利实验”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

    “福利实验”选择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为研究对象,经过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产量都在上升。是因为6名女工在接受实验之前,被招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很大的荣誉;且实验是在一个只有她们6人的中小房子进行,她们看到教授在观察她们劳作,这种被重视、被他人尊重的感觉促进了生产积极性。霍桑实验表明,个体的心理状态对其行为和工作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高校在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需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访谈实验”提示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实验者通过访谈了解到工人对上层管理的不满,解决相关问题后,工人发现通过倾诉可以达到诉求,情绪得到释放,因此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由此可以发现,有效沟通和反馈机制对于优化集体环境有重要作用。高校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建立畅通的沟通反馈渠道,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老师经常与学生沟通,高校管理层面解决学生的诉求,学生得到积极反馈,便会更加愿意向老师倾诉,以此形成良好循环,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4.“群体实验”强调人际关系的关键作用

    “群体实验”发现正式组织内会出现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基于满足个体不同的需求,没有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社会组织,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在集体环境中的关键作用。高校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高校可通过丰富的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以小见大,进一步培养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汇聚成集体,集体与个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都建立在共同情感的基础之上。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高校需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关于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骄傲与自豪。霍桑实验告诉我们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在集体中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因此,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可从霍桑实验中获得经验与启发,进行路径探索。

    (一)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共同体氛围

    霍桑实验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共同体氛围,这是学校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学校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潜移默化地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等融入活动中,鼓励学生自行组织相关活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学校能够在校园内营造出浓厚的共同体氛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魅力,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二)满足精神需求,增进情感认同

    霍桑实验表明,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应注重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展有关的竞技比赛,让学生们获得自豪感与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结合霍桑实验中“社会人”假设,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讲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故事、组织集体性文化实践活动,强化“我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认知。当学生的精神需求被满足,对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便会自然升华,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从而会自发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

    (三)积极有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霍桑实验中的访谈研究表明,开放的对话能缓解激烈的情绪,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需建立多层次沟通机制:一方面,通过辅导员定期访谈、跨民族宿舍座谈会等,倾听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中的困惑;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搭建意见反馈通道,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给出回应。学校应鼓励学生自发组建交流社团,以平等对话替代单向灌输,让学生在沟通中消除误解、增进互信,从根源上减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阻力。

    (四)交往互助协作,构建和谐关系

    霍桑实验的群体实验证实,协作性群体氛围能强化集体归属感,协作环境能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高校应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助活动,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深化互助意识。当学生在互助中体会到各民族的互补性与共通性,便会逐渐形成“有事共商、有难共帮”的群体默契,这种基于协作的和谐关系,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最生动的实践体现。

    虽然霍桑实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领域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二者在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行为和态度以及实践性和应用性等方面存在统一性。在推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霍桑实验中的理念和方法,以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以人为本”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离不开人本身,而霍桑实验也注重的是人的状态,二者的逻辑契合,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增进民族团结、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