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使命及路径探索
陈丹妮 陈雪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理想信念教育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成效与国家未来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需深刻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使命,破解现实困境,探索优化路径,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业。
一、时代使命: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育人方向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核心,通过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精神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其关注国家发展、投身民族复兴事业。同时,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塑造高尚的精神品质,培养实践与协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储备高素质人才。
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理想信念的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理想信念教育需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从个体层面,帮助大学生筑牢精神家园,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干扰,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社会层面,凝聚社会力量,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从国家层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形象、传播文化。
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教育需引导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四个自信”,以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为支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应对人口规模挑战、实现共同富裕、推动文明协调发展等任务中贡献力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涵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教育需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观念,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确保现代化进程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激发青年奋发有为的积极性。
二、现实境遇:直面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不良价值观冲击理想信念形成。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通过互联网涌入,与我国传统价值观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迷茫。同时,网络虚假信息、错误思潮误导认知,不良网络舆论扭曲价值观,网络娱乐沉迷影响学业与心理,制约理想信念培育。
教育内容针对性与时效性不足。教育内容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阐释多停留在抽象理论,缺乏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等实际需求的结合;对现代化多元维度关注片面,侧重单一价值引导,忽视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责任教育;内容更新滞后,未能及时融入现代化建设新成果与新趋势,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当前教育主要依赖传统课堂讲授,教师单向灌输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忽视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需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系统设计,学生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平台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育合力尚未有效形成。学校层面,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缺乏整合,教育方式创新不足;家庭层面,部分家长重学业与物质,轻精神引导,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社会层面,功利主义思潮冲击,媒体传播存在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各部门协作机制缺失,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优化路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定信念:铸牢精神根基。一是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国史国情、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坚定“四个自信”,夯实理论基础,提升运用科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理想信念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优化内容:紧扣时代发展需求。明确教育核心目标,与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衔接,培养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程,结合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实例,展现现代化活力;同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与成长需求,增强教育针对性。
创新方法:激发教育内生动力。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借助短视频、动画等新媒体资源,将抽象内容具象化,提升互动性。拓展实践平台,组织支教、环保、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与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观察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协同共育:凝聚多方育人力量。高校内部整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资源,发挥各自育人功能;高校与社会联动,搭建实践平台,营造积极社会氛围,媒体传播正能量;家庭与高校协同,家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精神成长,通过言传身教引导正确价值观,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关键一环。唯有从铸牢精神根基、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凝聚家校社合力入手,方能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为强国建设注入持久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