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高校铸魂育人新生态
打造“石榴籽+”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构筑高校铸魂育人新生态
贺铁梅 王丽萍 魏雪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新疆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提出并践行“石榴籽+”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围绕“内容、平台、活动、队伍”四维路径,系统构建契合新疆高校特色、充满时代气息且育人效果显著的网络思政工作新格局。
一、“石榴籽+内容”:强化核心引领,供给优质精神食粮
新疆理工学院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着力打造内容丰富、红润饱满的网络思政内容体系,以高质量精神产品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一是深耕理论“籽”田: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等核心主题,组织开展“课说新疆”“文化新疆”“产业教授大讲堂”“全国两会精神宣讲”“阿克苏公安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讲座,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英模人士、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走进校园;借助线下线上融合的模式,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呈现手法,深入浅出地解读基本理论与重大理念,确保理想信念教育持久有效,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思想认同感。二是讲好团结“籽”情:深度挖掘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现实案例及先进典型,开设“新理榜样”“边疆献余热 银龄援新理”“同心绘疆来”等专栏,借助短视频、图文推送等新媒体手段生动呈现各族师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感人事迹,彰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实践,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浸润文化“籽”韵:依托新疆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打造“托峰思政文化节”“荷花节”“中华传统文化美食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组建腰鼓队、龙舟队等非遗传承社团,创作《鼓舞· 新理》《龟兹韶华》《云上》等原创精品文化节目;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魅力;组织学生参加“品读经典 · 声动新疆”诵读大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及“辉煌70年奋进新征程”学习达人挑战活动,持续增强各族师生的文化自信,携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筑牢安全“籽”盾:针对网络谣言、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思想等错误思潮,组建师生网络普法志愿者队伍及“石榴籽”宣讲团,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开展“网络清朗”行动、网红学生座谈会和警示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及辨识能力,牢牢守住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二、“石榴籽+平台”:拓展矩阵传播,构建融合育人生态
新疆理工学院整合校内外网络资源,构建紧密相连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覆盖。一是做强“主阵地”:建有“石榴籽”融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政网、中国新闻网、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官方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打造集“策、采、编、审、发、追、评”一体化全媒体业务流程,形成“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工作格局,显著提升主流声音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二是激活“微细胞”:创新思政育人方式,通过品牌项目建设,鼓励并支持学工部、团委、二级学院及学生社团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以专业协同、品牌驱动和特色引领为抓手,强化专业育人功能,推动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培育打造具有思想文化特色的品牌,形成“众星拱月”式的网络思政供给生态圈,实现思政教育在基层的广泛渗透与活跃实践。三是入驻“大平台”:建立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合作机制,入驻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新闻网、石榴云等官方媒体平台,借助其强大影响力,扩大学校网络思政声音的传播覆盖;同时,探索利用B站、抖音等学生聚集的新兴平台,以更灵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信息共享、人才共育、活动共办与就业促进,搭建语态青春、活力充沛、覆盖广泛、影响深远的宣传矩阵,有效促进各族青年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质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打造“云社区”: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秉持“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理念,完善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搭建师生线上交流平台和阳光服务平台,指导师生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加强交流、表达诉求,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及时倾听和回应师生意见建议,切实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学校育人工作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构建学校、学生社区和院(部)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网格化管理,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营造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网络社群氛围,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应。
三、“石榴籽+活动”:创新实践载体,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新疆理工学院设计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融合的网络文化主题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提升获得感与认同感。一是举办“籽籽同心”网络文化节:每年定期举办“数字赋能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网络思政文化节,涵盖网络征文、摄影、短视频、动漫及歌曲创作等多种形式,紧扣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与青春奋斗等主题,鼓励学生创作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持续推出富有思想性、温度与品质的原创内容,逐渐形成品牌效应,突出网络思政育人特色,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声音与影像讲述“新理工故事”,不懈传唱网络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使网络思政工作“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持续筑牢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二是开展“云游新疆 · 共筑梦想”线上研学:建设“大思政课”智慧教育中心,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教育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虚拟展馆,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和直播手段,组织学生“云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美丽乡村等,直观感受祖国发展成就及壮美山河,增强热爱与建设祖国的情感;同时,与新疆大学、浙江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同步课堂,分层分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教学,促进优质教学与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三是开展“最美石榴籽”评选:坚持将评先选优工作纳入各族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学校“大思政课”和“大学风”建设理念相结合,定期评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与个人、自立自强十佳大学生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彰显榜样示范作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四是实施“E路同行”网络素养训练营:定期开展网络文明、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法规教育,结合理论讲解、互动体验与案例分析等多元方式,使青年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网络素养知识,提升学生骨干的宣传能力与工作水平,打造新媒体知识与技能交流平台,切实增强新媒体平台在网络思政引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骨干成为网络思政的“红色种子”,发挥青年学生在网络空间的积极引导作用。
四、“石榴籽+队伍”:夯实人才支撑,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新疆理工学院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作风优良的“石榴籽”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是建强“专家籽”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理论研究者的网络素养、内容生产能力与数字素养,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学,使网络思政课成为“新质生产力”,满足“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组织思政课教师走出校门开展宣讲活动,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乡村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同时,与阿克苏地区文博院、柯柯牙纪念馆等机构合作,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育人资源。二是培育“骨干籽”队伍: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及心理咨询教师等学工队伍的网络工作能力培养,突出名辅导员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功能;在团队建设、工作交流、课题研究及成果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前辈领航、朋辈互助、同行交流的有效平台,提升“骨干籽”队伍的建设质量与效率,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使学工队伍成为善于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行家里手,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壮大“青春籽”队伍:高度重视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新媒体工作室骨干成员、优秀党员和团员的培养,坚持以思政育人为导向,立足活动内容的品质、服务师生的温度及教育引导的实效,结合思政教育重点工作和网络服务育人职责,充分发挥青年学生队伍贴近同龄人、思维活跃及网络熟悉优势,使其成为网络思政的生力军和朋辈导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四是健全机制保障:依托“大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多主体协同,整合育人要素,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协调,学工部、教务处、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联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协力推进;结合各学院特色优势,充分激发专任教师、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网络思政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及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石榴籽+” 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是新疆理工学院在网络时代推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探索与重要实践。该模式赋予传统民族团结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与表现形态,显著提升了思政工作的亲和力、渗透力和实效性。展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该模式的内涵建设,特别聚焦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需求、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化跨校跨区域网络思政协作等方向,致力于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借助网络力量如石榴籽般在每位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新疆理工学院。基金项目:2024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重点课题:以“石榴籽+”引领新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