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王永芳 朱捷然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华民族始终以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屹立于世界东方,犹如一幅绵延千载、锦绣交辉的文明长卷。各民族文化在此间交融共生、熠熠生辉,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其中最深刻、最鲜明的精神主线,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如同一根无形却坚韧的精神纽带,将56个民族紧密联结,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迈向复兴的磅礴伟力。教育,作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根本途径,自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场域。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衔接机制,是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育人目标连贯性的必然要求,是回应新时代民族教育诉求、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支撑,更是深化民族团结、实现铸牢工作有形有感有效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学校作为传承文明、塑造未来的主阵地,必须勇担时代使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深深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灵沃土,绽放灿烂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深化课程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首要在于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应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的重要指示,深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至关重要。从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中启蒙对“五个共同”的初步认知,到初中历史、语文课程中感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历程,再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直至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对共同体理念的学理探究,都需要精心设计、有机衔接。要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通过理论阐释和情感熏陶,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从自立到自强的伟大历程。同时,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语文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品读各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中华文脉的博大精深;历史课程应当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壮阔历程;地理课程需要通过展现祖国辽阔疆域和多样生态,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的历史事实;艺术体育课程则可以通过各民族歌舞、传统体育项目等的教学实践,让中华文化的多彩魅力得到生动展现。
拓展育人空间构建协同格局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拓展育人空间,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力量。家庭作为人生第一课堂,家风家教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根基。应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使爱国爱民族的种子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生根发芽。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着力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环境,积极策划并组织学生参与校际、地区间文化交流活动,拓宽教育范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由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学生联系生活,与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互动,分享文化特色与学习经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衔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社会责任心。社会是实践育人的广阔天地。应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民族团结示范社区等社会资源,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并使其在实践中深刻体验,引导学生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是新时代教育不可或缺的新空间。应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与载体。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等技术,创建生动逼真的民族团结教育场景,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的文化风情与历史场景,沉浸感与体验感凸显、参与度和自主性增强。
贯通学段衔接实现循序渐进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注重学段衔接,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保障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形成有机衔接、层层递进的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重在感性认知与情感启蒙。这个时期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帮助小学生建立对中华民族的初步认知,培养对祖国的朴素情感。要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中学阶段重在理性认知与思想夯实。要结合相关课程,系统讲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讲清楚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四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使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大学阶段重在理论深化与使命担当。要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从历史、理论、实践等多维度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四个关系”,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将铸牢的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实际行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各学段有效衔接,应建立跨学段联合教研机制,开发贯通大中小学的教材与资源体系,避免内容重复或断档,保障教育过程的连续性、递进性与整体性。
完善保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完善保障机制,凝聚各方面工作合力。首要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须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履职尽责、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组织编写出版重点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开发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同时,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支持。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研讨、科研立项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教师队伍。最后,要创新评价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纳入学校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通过系统推进课程建设、空间拓展、学段衔接和机制保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良好生态,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儿歌里的“我们是一家”,到课本上的“共筑中国梦”,再到青年脚下的“强国路”,大中小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同一幅接力绘制的画卷,每个学段都有其独特的笔触,最终合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长卷。当各族青少年都能在心灵深处认同“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份认同就会化作维护统一、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王永芳系贵州民族大学子弟学校教师;朱捷然系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