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罗甸沫阳镇平岩小学刘爱芝:

快乐课堂,让孩子爱上学习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刘爱芝课后与学生在操场交流谈心。

    特约通讯员 姚元梅 罗天秀

    在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平岩小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以满腔的热忱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默默扎根,用爱心、耐心与责任心浇灌着每一株幼苗的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初心,躬耕不辍”的深刻内涵,她就是罗甸县沫阳镇平岩小学教师、班主任兼校办主任刘爱芝。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同学们,假期结束啦,该把心收回课堂了。”走进沫阳镇平岩小学四年级教室,刘爱芝正站在讲台前,指尖轻点课件,用温和有力的声音开展收假收心课。

    课堂节奏明快,刘爱芝不时停下提问,引得学生们纷纷举手;遇到“如何安排课后时间”等问题,便组织小组讨论,教室内瞬间响起交流声。原本带着假期慵懒、坐得稍显松散的学生,在这样的互动中渐渐挺直腰背。

    “让课堂充满快乐,孩子才会爱上学习。”这是刘爱芝坚守的教学理念。在她看来,乡村孩子基础相对薄弱,死记硬背只会消磨学习热情,唯有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能真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也正因如此,她花大量时间钻研教学方法,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内容;有时,也会带着学生走进田野观察植物,用亲身经历撰写观察日记。

    “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帮一把”

    平岩小学地处麻山腹地,当地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很多学生都是留守未成年人。刘爱芝所带的班级有29名学生,其中留守未成年人21名。这些孩子大多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的性格孤僻,有的调皮叛逆,有的则沉默寡言。如何走进这些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成为她每天都在思考的事。

    谈及教学中印象最深的学生,她总会提起罗小丽——这个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生活的孩子,刚入校时自卑敏感,还常靠调皮捣乱吸引注意,同学们都不愿亲近。面对这样的学生,刘爱芝没有一味说教,而是先摸清其家庭处境、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再针对性引导,从小事帮她建立自信。在刘爱芝的悉心关怀下,曾经孤僻叛逆的罗小丽渐渐蜕变,不仅性格变得开朗自信,还主动融入班级,成了大家眼中乖巧懂事的小伙伴。

    “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帮一把。”这是刘爱芝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关爱留守未成年人“三多”原则。在她心中,多看一眼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多问一句可深入了解他们的难处,多帮一把便会给孩子温暖与力量。

    她是公认的“多面手”

    在平岩小学,刘爱芝是公认的“多面手”。既是四年级班主任,负责班级大小事务;又是语文老师,深耕教学一线;还兼任学校办公室主任,承担着文件处理、会议组织、资料整理等繁琐的行政工作。三个角色无缝切换,她却从未让任何一项工作“打折扣”。

    作为班主任,“家校共育”是刘爱芝的工作重点。每学期,她都会走遍学校周边的村寨,给每个学生做一次家访,哪怕山路崎岖、雨天路滑也从未间断。为了让外出务工的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她存下所有家长的电话,组建班级微信群,定期分享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照片;对留守未成年人,她还会单独和其父母视频通话,让家长隔着屏幕看到孩子的进步,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身兼办公室主任,行政工作琐碎又繁重,但刘爱芝总能合理安排时间,从不耽误教学。为了不影响上课,她常常把文件带回家,晚上等孩子睡了再加班处理;学校筹备教研会议、迎检材料,她总是提前到场,把流程、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同事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无论是教学课件制作,还是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她都会毫无保留地帮忙,成了大家眼中“温柔又靠谱”的大姐姐。

    “我愿意做那个给他们光和热的人”

    刘爱芝在乡村教育一线已坚守九年。这9年里,她见证了平岩小学的变迁,也从当初那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她的付出换来了诸多荣誉:先后斩获贵州省“微课”应用竞赛三等奖、黔南州“一师一优课”小学组三等奖,两次获评县级优秀班主任,还在罗甸县课堂教学改革系列评比中多次拿下二、三等奖。

    当被问及为何能在乡村小学坚守9年时,她指着窗外操场上玩耍的孩子们,眼中满是温柔:“你看他们多像星星,虽然有的亮一点,有的暗一点,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光和热,每一颗都能闪亮。我愿意做那个给他们光和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