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战火中的青春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贵州师范大学“闪光的青春”学生记者团队员在拍摄采访。

    林思睿

    站在贵州黄平旧州机场的跑道,脚下是贵州草鞋兵们用血汗浇筑的坚实土地。80年风吹雨打,水泥皲裂的缝隙里钻出蒲公英,这些倔强生长的白色小伞,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未完成的青春故事。

    这个暑假,贵州师范大学“闪光的青春”学生记者团队重走抗战路,00后与贵州草鞋兵们20岁时的青春,在这条抗战路上相逢。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旧州机场1900米长的跑道,蜿蜒的裂缝如同岁月的皱纹。指尖触碰到的凹痕深约寸许,那是1942年10万民工用草鞋麻绳在未干混凝土上留下的生命印记——他们负重百斤石碾子,喊着整齐的号子,将汗水与坚韧夯进跑道。

    “爷爷总说,机场的每一寸跑道都浸着汗水。”亲历者后人杨贡祥向同学们讲述着,大家仿佛看到四根粗麻绳绷紧如弓,十几双草鞋陷在泥里的震撼场景。

    镇远和平村的木门轴发出80年前的吱呀声,1943年的阳光穿过窗棂,将对日军战俘朗读“缴枪不杀”的剪影投在斑驳的墙上。

    和平村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唯一完整保存的日军战俘收容所旧址。镜头对准澡堂排水口厚厚的青苔,那些墨绿色的脉络像极了历史课本上被匆匆翻过的章节。

    这座战俘收容所,曾以人道主义策略感化改造日军战俘,考虑到日本人喜欢泡澡的生活习惯,收容所特意修建了澡堂设施,甚至专门挖了一口水井以保证供水。如今,青苔依旧,人事已非,但和平的理念如同这顽强的生命,在历史的缝隙中不断生长、蔓延。

    松山雨林里的红土,浸染着80年前那场惨烈战役的鲜血与荣光。1944年6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在这片滇西高地上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以7773名将士的鲜血换来了滇缅公路的重新打通。

    17岁的贵州籍卫生兵李文德,在这场被称为“东方绞肉机”的战役中,亲眼目睹战友们在日军号称“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坚固工事前成片倒下。战役结束后,这位年轻的战士留在了云南保山市龙陵县竹箐村,开始了长达74年的守望——每天清晨,他都会向着松山主峰敬一个军礼,风雨无阻,直至2019年以92岁高龄离世。

    如今,松山战役遗址保存着69处战场遗迹和816个战争痕迹,402座远征军雕塑静静矗立,每天都有游客献上鲜花和糖果,让那些牺牲的年轻生命“尝到”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滋味。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芷江受降坊前的苍松翠柏依然挺立,无声诉说着1945年那个永载史册的夏天。80年前,这座湘西小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最终胜利——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在此低首签署投降备忘录,交出了日军兵力部署图。受降会场“V”型跑道与松柏相映,让芷江成为用牺牲与团结浇筑的精神丰碑。

    短短的几天,学生们在行走中找到了给历史最好的回答,给未来最庄严的承诺——

    “你们没能看到的胜利,我们正在用4K镜头重新对焦;你们用草鞋丈量的国土,现在有高铁穿山越岭;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和平,正在‘一带一路’上绽放友谊之花;你们用鲜血浇灌的和平之花,我们必将用双手精心培育,让她永远绽放于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