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6版:致青春 -> 在黎平,我们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从革命旧址到侗寨歌声——

在黎平,我们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李丹宁 摄

同学们认真听讲解员介绍黎平会议会址。李丹宁 摄

老支书吴锡焰分享红色故事。 张浩 摄

同学们在黎平县文化馆观看演出并合影。 张浩 摄

当年红军使用过的老茶壶,被吴锡焰视为宝贝。张浩 摄

    周天宇 胡琦睿 李嘉倩

    七月的黔东南,青山含翠,碧水含情。贵州师范大学“香樟青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队的师生们,在黎平大地上开启了一堂为期5天的“行走的思政课”,让青春与信仰同频共振。

    党史课堂“趣味”浓

    身临其境感悟“长征精神”

    “庸者,转危为难! 智者,转危为机!”7月13日下午,追寻红色足迹的第一天,黎平会议纪念馆馆长张中俞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

    张中俞以“读史使人明智”为引,深刻指出长征是一次“转危为安、变危为机”的伟大征程。在他的课堂上,张中俞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央红军从桂北到黔北的过程中,面对强敌围堵、环境恶劣、军需匮乏以及党内路线斗争等重重困难,召开了通道、黎平、猴场、遵义及苟坝会议,最终解决了“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围堵,中央红军往哪走、跟谁走”这一问题,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

    “学党史、讲长征,不单纯是讲过去,也不是说别人,而是讲当下、说自己。青年一代任重道远,人生奋斗无穷期,我们更应该永远奋斗在新的长征路上。”

    课堂上,张中俞的一席话引发同学们深思,这为我们青年大学生在新长征路上为什么学习长征精神? 如何发扬长征精神指明了方向。

    这堂沉浸式的历史课俨然成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前辈们用信仰点燃的火种,正在新一代青年的掌心,跃动成照亮未来的光。

    从烽火岁月到乡村振兴

    两座桥架起一段情

    “少寨好,古迹印人寰……”这首当年中央红军过境黔东南州黎平县驻扎少寨村时留下的诗歌在青山绿水间传唱。7月15日清晨,研学实践队师生来到少寨村。

    村口一座宽约1.3米、高约3米的木桥,被村民们亲切称为“红军桥”。“1934年12月,红军先遣部队抵达时,原有木桥已垮塌。乡亲们自发建起了这座桥梁。”黎平县委党校吴蓉桃老师站在桥边讲述这段感人至深的历史。

    70多岁的原村支书吴锡焰老人在给同学们讲述时,从阁楼上捧出一把绿色的陶制茶壶。当年红军驻扎在此时,老人的爷爷和伯父亲自参与了红军桥的修建,红军战士也曾临时借住在老人祖宅中。这把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茶壶,成为了老人一生中最珍爱的“宝贝”。

    红军桥的故事还在延续。2018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少寨村响应脱贫攻坚的号召,在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修建了一座崭新的钢筋混凝土“新红军桥”,由此,少寨村的红色致富路拉开了序幕。

    吴锡焰在对联中道出心声:“大桥建成已圆村民愿和梦,交通畅达解除地方困与贫”,横批“乡村振兴”。新旧两座桥,一头连着烽火岁月的初心,一头通向乡村振兴的未来,成为了最生动的思政课教材。

    登上信团鼓楼学唱侗族大歌

    让红色基因融入民族血脉

    7月16日,追寻红色足迹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黎平县肇兴侗寨。

    信团鼓楼前,在肇兴侗族文化传承人韦锋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以一曲婉转悠扬的 《侗歌声声唱给党》 习唱,开启了黎平肇兴侗寨的研学之旅。

    为队员们授课的韦锋是肇兴中学的老师。他扎根苗乡侗寨,在26年的执教生涯中,坚持教孩子们传唱侗族大歌。很多孩子因此走出了大山,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他的很多学生为了家乡的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陆陆续续回到肇兴。

    在当天的活动中,韦老师首先教同学们唱了 《布谷催春》,侗语歌词像跳动的音符,大家很快入了门。

    随后,韦锋带着大家直奔信团鼓楼,他把那首将侗族大歌衬词与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既保留民族特色又贴近现代审美的《侗歌声声唱给党》 教给了大家。

    悠扬的歌声响起时顿时吸引了游客和村民,一位较年长的游客喊道:“咦,好听,再唱一首!”惹得众人欢笑。

    而同学也在这歌声中深刻体会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5天的研学实践,把师生们从历史深处带到现实图景,从红色故事延展至民族歌声。贵师大的香樟青年们把思政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