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贵师大创建人王克仁先生跨越84年的精神对话:
教育救国薪火传
![]() |
| 聆听王克仁先生家族后人和当地专家的讲述。 |
![]() |
| 王克仁先生。(资料图)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岳端 特约通讯员 张卫娜 徐满香 刘钰秀
84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王克仁先生创建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肩负起教育救国的使命,在黔贵大地播下了高等师范教育的火种;80多年后的今天,贵州师范大学师生组成寻访团,沿着先生的出生与成长轨迹,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距贵阳约270公里之遥,绿荫河悠悠穿城而过,这座小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贵州师范大学寻访团一行抵达巴铃镇后跟随当地宣传部的指引走进一条幽静的乡村小巷,王克仁先生故居就位于小巷当中。然而,王克仁年少时便随父亲王晓谷外出闯荡,巴铃关于他的记录寥寥无几,其故居在岁月的侵蚀下,仅余下一小堵残缺的围墙。
然而接下来的寻访中,贵州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却深切体会到这位在战火中缔造教育奇迹的教育家,仅用3个月便在废墟中建立起完整的师范体系的壮举。
1 临危受命组建学院
王克仁在父亲王晓谷(清末贡生)的教导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906年他考入贵阳达德学堂高级班,1909年进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期间,他弃学从军,参加北伐。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先读理科后转教育科,师从陶行知。1921年毕业留校任教,并在东南大学进修实验心理学并获教育学士学位,与邰爽秋合作翻译美国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Palmer的作品《教育史》(《德育问题》)。1923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学。1924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归国。随后1925年至1935年间辗转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上海暨南大学、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广西教育厅等十余所学校和单位任职。
1941年,为满足西南地区师资培养的需求,南京国民政府在6月24日的行政会议上决议成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7月16日,王克仁被任命为学院首任院长。
一纸令下,临危受命的王克仁开始筹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而当时的他正供职于重庆市青木关教部。贵州省档案馆的一份资料显示:7月中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王克仁迅速赴黔筹备,并限定10月开学。文件还显示,当时敌机袭击重庆,交通瘫痪,王克仁先生和招聘的教员、职工一起携带书物由青木关雇人力车行至重庆北碚,从北碚包船到海棠溪,最后从海棠溪包车前往贵阳。
王克仁先生一行抵达贵阳时已是8月,此时距离教育部规定的开学时间仅剩2个月。
众人抵达贵阳后,先在当时的“贵阳招待所”和堰塘坎租住下来,随后真正开启了筹备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工作。
2 排除万难竭力办学
根据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显示,王克仁被任命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首任院长需向教育部提交履历表,在提交的复函中王克仁称:“八月一日驰来贵阳,进行招考新生,接洽地址等事宜,业经先后具呈在案。”
短短几个字便凸显出先生创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艰难。当时,王克仁到贵阳后面临办学四大难题:校舍紧缺、师资匮乏、招生困难、经费拮据。
在后来的辞职信中,王克仁向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吐槽了办学遇到的困难:“此一年间,寻院舍,则见怨于驻军;聘教师,则遭忌于邻人;收容学生,则暗伏后娘总有异心之诮;慎重公物,则亦有院长不免贪吝之嫌。种种困难,实非笔墨所能尽述。”
但是就在面对“没地、没钱、没人”的困境中,王克仁四处奔走,积极邀请各界人士和学者共商对策,向省政府递交申请,让军政部命令占据校园的部队搬走。同时向教育部申请办学经费,雇工购料、置办物资。针对教师匮乏问题,王克仁亲自兼授多门课程,同时积极求贤,确保教学正常开展。在财政管理方面,他精打细算,统筹教师招聘、教具购置与学生膳宿等各项开支,确保学院正常运转,并于当年十月按时开学。
3 未经一年退位让贤
王克仁历经寻校址、求贤、招录学生、制定学院组织大纲等筹备工作后,于1941年10月正式开学。
1941年(民国三十年)10月25日,《贵州日报》发布《贵州师资前途福音 贵阳师范学院开学》新闻,文中称:“新近创办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昨日(10月24日)上午十时,举行第一次开学典礼……”
1941年10月24日,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次长顾毓琇等50余位来宾出席。据《贵州日报》报道,学院共招收了220余名学生,其中40余人来自省外。
办学初期,王克仁主持制定了“以养成优良健全的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并主持制定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组织大纲》,让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步入正轨。
根据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的记录,到1942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已设有教育、国文、英文、数学四个系,以及历史、理化两个科和体育童军专修科。学院的教职工队伍达到87人,其中包括22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在校学生总数为260人。学院计划在贵阳市南郊观风台附近建立永久校址。至此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历经险阻顺利开学,并开启了长达80余年的辉煌篇章。
1942年6月,这位在战火中将学校建起来的校长王克仁却毅然向教育部提出了辞职。辞职信中,王克仁自谦让贤,称自己才能浅薄,所幸不辱使命,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推上正轨后,为国家大业,退位让贤。
信中还举荐了马宗荣(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和尹石公(任江苏省通志馆编纂)为新任院长人选。
根据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王克仁教授于1942年6月26日提交了辞职信。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他于1941年10月被聘为国立贵阳师范学院院长并亲自主持建校仅过去11个月。1943年7月,王克仁正式被批准辞职。从筹建到离开,他用近两年的时间,将“教育救国”的宏愿、对师范专业的深刻理解及坚定的办学精神,深深植入学院的初创阶段,为贵州师范大学奠定了延续八十余年的文化基因和办学初心。
4 先贤风范铭刻于心
王克仁一生致力于翻译与编著工作,其代表作 《西洋教育史》 《地方行政教育》 《教育辞典》 等,早已将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深深镌刻进贵州师范大学的传统血脉,于新时代育人实践中持续绽放活力。
身为师范学院的奠基人,王克仁对师范教育的执着坚守、对师资培养的高度重视,已然化作贵师大代代传承的精神基因。学校借助“思贤名师”培育项目,全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同时创新性地与贵州省内地州高校携手联合培养教育硕士,为贵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澎湃动力,这无疑是对王克仁师范教育思想的深刻领悟与传承。
2025年9月1日,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其松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强调,学校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是一所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八十四载风雨兼程,兴邦图强始终是学校矢志不渝的办学初心,爱国奉献始终是历代师生铭刻于心的精神灵魂。
从建校初期开始,以谢六逸、杨宪益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成立“中华文化界抗日协会贵州分会”,使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为文化抗战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校长萧文灿携手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团结师生力量,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有力抵制反动破坏,使学院成为当时省内唯一完整保全并顺利移交至人民手中的高校。新中国成立后,项英杰、梁祖荫、张英骏、王学孟、吴雁南、杨明德等前辈潜心钻研学术、倾心致力教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文化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41年创建以来,贵州师范大学 (原名“国立贵阳师范学院”) 已培养超过30万名优秀人才,致力于教师教育和多学科发展,成为贵州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在党的十八大后稳步发展,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如“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以及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贵州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日的贵州师范大学,正秉承王克仁教授“为生民活命,为国家培力,为世界谋幸福,为天地施化育”的教育宏愿,坚守师范本色、服务地方需求,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继续书写扎根贵州、奉献时代的教育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