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文化传承+心理育人

“圆梦工程”为兴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持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北京师范大学在黔西南州启动“圆梦工程”心育心援行动。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李鑫波

    中宣部、北京师范大学启动2025年“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为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推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

    自2025年5月该项目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实施以来,志愿服务团队围绕心理健康、安全防护教育、文化浸润体验、家校协同指导等,有效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创新载体,赋能健康成长

    “被同学起外号,觉得不舒服怎么办?”“别人开玩笑说‘你不行’,心里有点难过该怎么回应?”

    7月29日,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活动里,“圆梦工程”——暑假“心援行动”志愿者针对“被开玩笑”“难拒绝他人”等农村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困扰,通过角色扮演教学“说感受划边界”“温柔坚定拒绝”的方法,让原本犹豫怯懦的孩子逐渐能大声说出“我不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孩子自我边界意识与沟通表达能力。

    8月14日,在兴仁市东湖街道新房子村的暑期课堂上,志愿者以“我是谁”为主题,引导孩子发掘“爱笑”“会整理书桌”等隐藏优点,学生们在“闯关游戏”后深刻感悟“坚持一下,困难就会变小”,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自我认知与抗挫折能力……

    聚焦重点,安全防范入心

    针对孩子的安全风险问题,志愿服务团队创新宣传引导形式,将防性侵、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课堂内容。

    活动中,志愿者以“猜心游戏”(运算得“520”)调动现场氛围,再通过真实案例深入解析性骚扰定义,设置“经理胁迫职员”“家教不当接触”等情景表演,并通过“身体红绿灯”标记与“老南瓜模拟子宫”体验等,让孩子在沉浸式演绎中熟练掌握“大声说不、及时求助”等关键技巧的同时,感受生命的珍贵。活动后抽查显示,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均能准确辨别性侵行为,并说出正确应对方法。

    文体润心,特色育人凸显

    志愿服务团队以“五育润心”理念为指引,将非遗与传统工艺作为心理培育载体,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文体教育融合,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培养孩子专注、自信、抗压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扎染、油纸伞、草帽制作等,创新性地融入曼陀罗绘画元素,孩子通过猜油纸伞名称、绘制专属图案,将自我保护意识融入艺术创作的同时,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星空、恐龙等专属设计的油伞、草帽等,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表达能力,不仅让农村孩子近距离接触非遗与传统工艺,还在创作过程中培育了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达到了“文化传承+心理育人”的双重效果。

    自“圆梦工程”落地兴仁以来,北师大“圆梦工程”优质资源直达基层,北师大专家、省级专家与地方教研员、骨干教师协同发力,有力促进了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辐射与共享,有效提升了识别、预防和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共同推动农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