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优化路径
李英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建设教育强国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成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突破口。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持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要求
(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内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其核心特征包括:类型教育定位、产教深度融合、终身学习体系。
(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业教育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大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一强化政治属性,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突出人民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发挥战略属性,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教学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 理论与实践脱节 许多职业院校仍沿用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环节占比不足。
(二)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虽然“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但许多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次,如签订协议、挂牌基地等,企业并未真正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三) 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更新速度较慢,许多专业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未能及时融入行业最新发展趋势。
(四)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薄弱 职业院校的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1.推行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的双重身份培养机制。
2.建设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其典型特征表现为“三共”机制:共建 (校企共同投入)、共管 (成立理事会)、共享 (资源互通)。
3.推进“虚实结合实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虚实结合实训是一种将虚拟仿真技术与真实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虚拟环境的灵活性和真实场景的实践性,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掌握效果。
(二) 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1.模块化课程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活页式”特点,可根据技术发展快速重组更新。实施要点包括: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设置10-20%的弹性学分供跨专业选课;开发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等。
2.“1+X”证书制度 进一步完善“1+X”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保障教师有机会真正能接触企业真实生产流程、设备操作和技术标准,弥补“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将企业最新技术、工艺和岗位需求带回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案例,避免教学与行业脱节。
2.引进企业导师
将引进企业导师常态化,通过引入具备丰富行业实战经验的企业专业人士,弥补院校教学或内部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短板,提升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实操能力,有效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论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亟需建立“政校企社”多元协同机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文化生态。唯有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现代职教体系,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基。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