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理工类学科建设借组团式帮扶破局赋能贵州“富矿精开”战略实施

创新实践

理工类学科建设借组团式帮扶破局赋能贵州“富矿精开”战略实施

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徐洪韬 张腾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贵州考察,总书记从“坚持四化”到“四新四化”再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的战略指引,为我省锚定“四新”“四化”目标,推进“六大产业基地”与“富矿精开”战略发展擘画了蓝图、指引了航向。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2035年) 》,明确高等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新引擎”的定位,提出“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推动高水平高校、优势学科与重点行业、头部企业联动,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启动的省外高水平高校“组团式”对口帮扶模式,既为我省理工类学科注入了“新动能”,更助力我省“富矿精开”战略突破技术与人才瓶颈,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制度创新实践案例。

    一、战略契合:理工类学科建设是“富矿精开”的核心支撑

    我省当下正处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关键战略选择期。新型综合能源、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算力保障、白酒生产、产业备份以及“富矿精开”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极为迅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产业升级的“人才摇篮”的本省理工类学科建设,其学科设置与布局对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从战略定位维度看,贵州省磷矿、铝土矿、锰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富矿精开”战略是立足“四新”“四化”建设全局,推动资源开发从“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低端模式,向高精端模式转型的核心举措,其本质就是通过科技创新重构资源型产业价值链,打造支撑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这一战略转型的每一步推进,都离不开理工类学科的硬核支撑。从科技需求维度看,“富矿精开”战略对理工类学科有着明确的靶向需求。在资源开采环节,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需突破高效绿色采矿技术,解决传统开采中的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问题。在精深加工环节,需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研发高性能磷系新材料、铝基复合材料,推动磷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资源循环利用环节,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学科需构建全链条绿色技术体系,实现“矿山修复—资源再生”协同发展。这些需求正是贵州理工类学科的发力重点,也是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二、现状审视:我省理工学科建设与重点领域科技突破需求匹配度分析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省直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省各高校紧紧围绕国家重点领域急需和省内重大战略部署及民生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为国家重点领域和省重大战略贡献力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截至2025年,全省新增本科专业45个,理工科占比71%;第二轮省一流学科立项78个,理工类38个、占比48.7%,另有36个理工科专业 (学科) 获“理工科强化行动”重点支持,为我省的战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但从我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及“富矿精开”战略需求来看,理工类学科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学科布局与产业需求“错位”。我省对于新兴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的覆盖与适配程度相对有限。目前,理工类博士学位授权点大多集中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及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传统学科领域,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急需学科尚未实现博士点突破。从专业布点看,磷化工新材料、矿产资源智能化开采等特色专业仅少数高校开设,专业数量与企业需求不成正比。

    二是人才梯队与技术攻关“脱节”。人才是“富矿精开”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但我省理工类学科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还存在数量与质量不足的问题,高学历人才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我省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相对薄弱的学科专业支撑,使得相关产业在人才引进与储备方面面临挑战,进而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扩张与升级。其次,高层次领军人才较为稀缺。当前,全省高校仅有两院院士2人,与周边省份领军人才数量形成了较大差距。

    三是产学研机制与成果转化存在“梗阻”。“富矿精开”战略需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创新共同体,但贵州理工类学科的产学研融合仍处于浅层合作阶段。一方面,我省“抱团发展”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科研“兵团作战”的有效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科研平台各自为战。另一方面,我省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三、破局机遇:省外高水平高校“组团式”帮扶的赋能价值

    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启动的省外高水平高校“组团式”对口帮扶模式,为破解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难题、提升对口帮扶效能提供了鲜活样本。该模式精准响应 《纲要》 的号召,构建了一个由“政府—帮扶高校—受援高校—地方企业”构成的四元协同网络。该模式的典型价值不仅在于帮扶主体的“高精尖”与介入的“深实新”,更在于其致力于将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这一“贵州实践”为破解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难题、提升对口帮扶效能提供了鲜活样本,其背后的运作逻辑与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是补学科短板,打造“富矿精开”特色学科群。此次帮扶精准对接“富矿精开”学科空白,通过学科共建与方向聚焦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其中,在对口帮扶的16个学科中,有6个帮扶学科直接聚焦“富矿精开”相关领域。

    二是强人才梯队,构建“引育用”一体化人才机制。此次帮扶高校通过柔性引才与联合培养为贵州注入高层次人才资源。一方面,15名帮扶专家以双聘教授身份参与贵州省战略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帮扶双方构建“科研+培养”双轨联动机制,在“传帮带”模式下,受援高校青年教师赴省外乃至国外高水平高校研修提升。

    三是优“产学研”生态,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帮扶高校凭借成熟的产学研机制,创新探索“高校+名校+名企”合作模式,推动构建“富矿精开”创新联合体。

    贵州“富矿精开”战略的实施,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要路径。理工类学科作为这一战略的技术与人才支撑,其建设水平决定着战略实施的成效。省外高水平高校“组团式”帮扶为贵州理工类学科建设带来机遇,贵州应以此为契机,打破学科壁垒、完善人才机制、优化产学研生态,让理工类学科成为“富矿精开”的有力支撑,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与人才动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本文系贵州省科协青年课题“加大我省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力度、促进重点领 域科技突破路径探索”〈QKX2025-ZX-02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