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桥下的小山村来了“孩子王”
耕读唤醒乡土 陪伴温暖童真
![]() |
笑笑老师(左四)正在为孩子们上着一堂认识自然的课。本报记者 许邵庭 摄 |
![]() |
山山老师王定芳是耕读社的社长。本报记者 许邵庭 摄 |
本报记者 黄飛鸿
“耕读社里有什么花?”
“牵牛花!”“白花!”“紫花!”
8月26日,在建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下贞丰平街乡花江村一栋143平方米的老屋里,传出了学生们清脆响亮的声音。作为志愿者的笑笑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着一堂认识自然的课。
这个村里曾经闲置的小卖铺,如今已成为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半禾共作耕读社。这里没有电子游戏的嘈杂声,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画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孩子们的欢叫声。
“我们在花江村打造了半禾共作耕读社,每天早上9点开馆,晚上7点闭馆。村民干活时,娃娃有个去处。”被孩子们称为“大王老师”的耕读社发起人张婧蕊这样描述他们的初心。
在这个留守未成年人占比达到90%以上的乡村,周末往往是孩子们沉迷手机的高峰期。“我们其实是在和手机‘抢’孩子,进入耕读社,孩子们是不能携带手机的。”如今,这里已成为“抢回”孩子注意力的基地,登记在册的孩子已经有了150多人,每个孩子都有一张积分卡——通过阅读、写笔记、打扫卫生、帮助老师等方式获得积分,可兑换学习用品、绘本或益智玩具。
四年级的王成龙是耕读社“山孩子编辑部”插画部的主力,每天他都要步行40分钟前来耕读社协助完成《山孩子》 Mook杂志的出版任务。他说;“开学我就五年级了! 我很喜欢这里,这里有很多老师,还有小伙伴一起玩,我最喜欢摄影、画画、飞无人机,我已经画了铁索桥、李晓炎故居等等插画了。”
“《山孩子》 mook杂志,是一本完全由孩子们编写、从他们视角出发的‘花江村村寨志’,目前进度已经达到70%,预计与花江峡谷大桥通车时同期发布。”张婧蕊表示。“这份独特的Mook杂志将放在大桥及景点,供游客免费取阅,真正实现‘让孩子记录家乡’。”
耕读社里作为志愿者的“笑笑老师”真名叫柏水英,是贵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她深有感触:“村里的孩子都很有表达欲,但是需要勇气和引导。在这里看着内向的孩子,逐渐变得敢于上台画画、勇敢表达自己,那种自豪感是看得见的。”
耕读社的活动远不止室内。他们与农户合作种植了20亩稻田,试验24个稻种品种,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稻种,并在稻田里贴上了农户的姓名标签,承诺以不低于每斤3元的合同价回收稻谷,让农户种植无后顾之忧。
“在城市里,我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微光,但在村里,却是孩子们的曙光。”“笑笑老师”柏水英这样总结耕读社的意义。
“我们这的上课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东西,让孩子们上课能够获得一个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耕读社馆长、学生口中的“山山老师”王定芳说。
在这个被称为“托管所”的空间里,旧窗板、柜台和书桌被特意保留下来,就像留下村里的文化一样。旧房新貌新气象! 孩子们兑换积分时灿烂的笑容,正印证着王定芳四个月来的感受:“与城市上班不一样,在这里接触自然、陪伴成长,感觉很好。”
“大王老师”“笑笑老师”“山山老师”“小胖老师”“巧克力老师”“陈老伯”……这群“孩子王”带来的,不仅是托管服务,更是一场关于乡村教育创新的实践——他们用耕读唤醒乡土,用陪伴点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