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创作
《满江红》:张艺谋类型叙事中的“变”与“恒”
何建珍 柴祥辉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日益繁荣,观众审美需求多元化,导演创作也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在这一背景下,张艺谋导演2023年春节档推出的电影 《满江红》 成为现象级作品,不仅创下票房佳绩,更展现出他在类型融合与叙事策略上的自觉探索。《满江红》在叙事结构、类型机制与视听风格等方面,既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也延续了导演一贯的美学风格,体现出创作中的“变”与“恒”。
叙事结构上,《满江红》 创新性地采用“限时解谜”模式,以“一个时辰”为故事推进的时间单位,整体叙事节奏紧凑,通过悬疑推理、历史再现与喜剧调剂的类型融合,形成了富有张力和节奏感的观影体验。影片分为明显的“三幕式”布局:第一幕铺设悬疑,第二幕设置错认与反转,第三幕揭晓真相与价值升华,体现了传统“三一律”戏剧结构的现代化改造。这种叙事策略既契合当代观众对悬疑与解谜的喜好,也通过结构控制精准调度了观众情绪。
类型融合方面,影片巧妙地融合了悬疑、历史与喜剧元素,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类型协同机制。悬疑元素推动情节进展,吸引观众注意力;喜剧元素则由角色张大、孙均等底层人物承担,通过幽默与误会缓解了悬疑带来的紧张气氛,提升观影舒适度;历史元素则深度融合岳飞《满江红》词作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完成了影片情感与意义上的升华。这种类型机制的深度整合,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活力,更体现出导演对不同类型元素驾驭的成熟。
从叙事空间看,影片主要发生在宰相府内封闭的空间环境中,这种“封闭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观众的空间压迫感,也通过空间的布局、角色移动路径,构成视觉上的权力象征与心理节奏的双重调控机制。主厅、书房、庭院等不同空间区域的设置,象征了权力等级与角色身份的流动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张力与角色成长。
视听风格上,《满江红》 延续了张艺谋电影一贯的色彩运用与构图策略。影片在青灰色主调基础上,辅以高饱和的红色作为情绪爆发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构图方面则运用大量轴对称结构与纵深布局,既突出空间等级关系,也延续了导演作品一贯的视觉秩序与美学辨识度。这种“恒”与叙事结构创新的“变”有机统一,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既具备张艺谋式的审美特色,又满足了新时代观众对叙事节奏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满江红》在取得票房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历史叙事、家国情怀与影视改编界限的广泛讨论。一方面,影片以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手法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也有评论指出影片对历史人物形象的简化处理可能弱化了对历史多样性认知的引导。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代观众在文化表达与历史再现之间的高度敏感与期待。
总之,《满江红》 通过叙事结构的精准创新与视听美学的稳定延续,实现了电影创作中“变”与“恒”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张艺谋在新时代电影创作中的自觉转型与审美坚守。影片不仅为当代中国类型电影提供了实践范本,也对主流文化创作在工业化和个性化表达之间的平衡提供了重要启示。
(作者何建珍系贵州黔南经济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柴祥辉系惠水县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本文系202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 〈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及路径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