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新时代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策略
刘新艳
本文基于瓮安县第五中学实践,探讨新时代班主任工作创新路径。通过构建“制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建设”三维一体班级管理模式,总结出民主化班规建设、自主化干部培养等策略。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层教育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三维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制度管理维度:民主化治理机制1.班规制定的协商民主
通过“提案征集→分组讨论→全体表决”建立班级公约,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行为习惯的班级公约来约束学生。班规班纪是全班同学共同信守的制度,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涉及文明礼仪、学习管理等内容,由全班同学讨论而产生,可以更好地维护公约的执行,缓解学生抵抗情绪。如针对“零食管理”问题中,组织学生开展食品安全主题辩论,最终形成“健康饮食公约”,实现违规率下降92%。
2.干部培养的自主机制
实施“见习-竞选-轮值”培养体系。班干部的选拔采取竞选制。首先对参加班干部竞选的学生进行统计,确定候选人。候选人准备好竞选演讲稿。利用班会课,进行竞选公开演讲,由学生投票选出班干部,发放聘书,当选的班干部发表就职感言。之后班干部进行轮值。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做好善于发现班干部人才的“伯乐”,又要当好管理班干部的“牧马人”,充分发挥班干部的聪明才智,发挥全班同学的力量,共同管好班级,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六年级 (1) 班为例,通过“影子班委”制度,班干部胜任力提升76%,班级自主管理达成度达89%。
(二)文化建设维度:生态化育人环境1.物质文化场域构建
物质文化场域是指学校中各种物质环境要素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共同构成的育人环境。
创建“四维空间”教室:智能图书角(学习区)、成长足迹墙 (展示区)、心灵对话箱 (互动区)、劳动技能站 (实践区),学生完成“学习知识-记录成长-关注身心-社会实践”的循环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实际监测数据显示,该设计使师生互动频次提升45%。
2.精神文化涵育工程
精神文化涵育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旨在通过价值观引领、文化浸润和实践活动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
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参观猴场会址、冷少农故居来培养红色文化基因;清莲湖环保行动、街道执勤来展开绿色生态实践;学习运用创客工坊来进行蓝色科技探索的“三色教育”主题活动。以这些活动为媒介熏陶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与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活动后学生社会责任感测评得分普遍提升31%。
(三)人际建设维度:生态化关系网络1.师生关系重构:实施“五个一”工程 (每日微笑问候、每周谈心、每月家访、每季诊断、年度叙事),实现情感链接常态化与交流精细化。特殊学生转化率达83%。
2.生生关系优化:建立“成长合伙人”制度:学业互助组(“学生小老师”)、生活协作组(班级活动/卫生)、兴趣发展组(社团)。期末测评显示学生合作能力提升68%。
二、创新策略与成效分析
(一) 管理机制的创新突破
动态班规协商机制:建立“问题发现→民主协商→公约修订”闭环,使学生对制度适应性提升90%。
干部轮值矩阵模型:采用“职能交叉+岗位轮换”模式,打破固定岗位限制,系统性培养学生多维管理能力、协作精神与责任担当。二者共同推动班级管理从被动约束、单一权威向主动参与、多元共治转变。
(二) 文化建设的浸润效应
可视化环境设计:文化墙等持续视觉接触使相关内容认知普及率达100%,于无声中塑造价值认同。
常态化主题活动:年均开展主题活动28次,参与度超95%。通过反复实践体验,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内化。
(三) 关系构建的生态转化
师生信任深化:SCL-90测评显示师生关系满意度达92.6%,班级生态实现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信任质变。
生生自主调解:“心理晴雨表”监测机制促使87%的矛盾实现自主化解,形成具有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的班级关系网络。(作者单位:瓮安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