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从拆家达人到科创牛人

——访“中国科协主席奖”首位贵州获奖者,贵阳一中杨予墨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杨予墨全神贯注制作科创作品。

杨予墨荣获“中国科协主席奖”。

杨予墨研发的智慧骑行设备全貌。

    本报记者 张恒新

    “虽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圆满结束,但赛场上的努力拼搏仍历历在目。今年是赛制大幅改革的一年,也是我首次踏上这项赛事的国赛平台……”8月25日,在“山海智——黔台青年师生科普嘉年华”活动中,贵阳市第一中学的杨予墨正在向大家分享他参赛的收获和体会。

    他甚至记得比赛前,一直满怀期待却担心自己准备不足。赛场上,他想的就是努力去完成挑战任务,不辜负自己长期以来的付出。终于,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捧回了本项赛事的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这也是贵州省参赛选手首次获此殊荣。

    在一中,杨予墨可是小有名气,不是因为他获得了“中国科协主席奖”,也不是因为担任机器人社团的社长,而是电子设备在他的手上很少有完整的,拆解或组装已是家常便饭。“我啊,在家就是个拆家达人。”他风趣地说。

    说起比赛,杨予墨回忆:“赛事首日的个人挑战任务颇具挑战性,任务是数字文档分析,考场单人单座,每人面前仅有一台电脑,要求在文档里找到英文暗号。起初我毫无头绪,看不到任何暗号的痕迹。”

    杨予墨转念一想,既然明确有隐藏信息,便决定从细节入手仔细排查。通过一系列反复检查尝试,综合应用各种格式和操作工具,最终,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了任务。

    紧接着,第二项个人挑战任务是电子发光织物制作以及第三项个人挑战蒸发冷却顺利完成。“其实,我在第三项忽略了布水器位置在冷却结构外侧,而风扇气流主要在内侧,导致降温效果不佳。”杨予墨说。

    “当时心想:完了,估计要被扣分。”杨予墨说起当时比赛时紧张一幕,结束后还觉得失望,毕竟是首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很不容易,好在个人挑战成绩取三项中最好的两项,这个失误未对后续赛事造成影响。

    最后,在团队挑战活动中,杨予墨选择了“物流系统制作”主题。挑战前一天,抽签组队,他和另外5名此前素不相识的参赛选手组成一队。经过初期探索,第一阶段获45分。总结经验后,团队密切协作,在第二阶段拿到50分,总得分95分。

    “就跟做梦一般,自己平时捣鼓机械的兴趣爱好,竟然在大赛中大放异彩。”连杨予墨自己都不敢相信,直到奖牌挂在胸前的那一刻,心才放了下来。

    从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国金奖到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铜奖再到NOC星球大战全国二等奖,杨予墨在科创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小学时,因接触朋友带有电机、传感器的类似乐高积木的玩具而对科创产生兴趣,慢慢开始尝试自己拼装一些小玩意,家人也非常支持。”谈起自己曾经做的科创实验杨予墨更加起劲。

    “初中进入社团,接触了开源硬件,它的开放性为我的创新想法的实现解锁了更多可能性。”杨予墨开始制作的第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是零接触高效水龙头,具备自动喷水、喷洗手液、喷消毒液功能。开启了他科创探索的新旅程。

    说起这次参赛的经历,杨予墨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导师和琴。项目启动之前,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从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研判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开展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如文献检索、前期调研、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同时,老师会带着学生去实地考察、了解情况,一起进行项目测试,讨论需要改进的细节,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杨同学已具备完成高质量科创类项目的能力,但缺乏参加此类比赛的经验。作为指导老师,我帮助对作品进行完善和优化,让他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评比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实力和水平,协助他进行赛事相关资料的整理以及赛后复盘。”和琴说。

    每逢周二和周五杨予墨会与社团成员研讨解决技术性问题、交流经验,在家则沉浸在做项目、查资料、编程、整合文案的个人世界中。

    “别看他一天在家搞拆解组装,到处是零件,脑子里却藏着很多充满创意的想法。为了利用好现有的自行车,他设计了一款智慧骑行装置,通过电脑模拟真实的骑行场景,再通过体感控制系统,让骑行者在固定的车架上也能体验真实骑行的乐趣。”谈话间和琴对杨予墨的作品赞不绝口。

    课余时间杨予墨喜欢制作一些科技小作品,通过编程将软硬件融合,不断提升科创的本领,逐步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智慧骑行装置除了满足骑行爱好者的需求,还可以开设自行车训练课程,可供学生课间锻炼身体,丰富校园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如此,智慧骑行系统还能作为未来自行车接入元宇宙的接口。”杨予墨介绍。

    虽然项目还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但杨予墨相信,他的科创项目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正如他所说科技创新之路“其修远兮”,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