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罗甸一中刘佳:

大山里的孩子更要看见美

2025年08月20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史紫嫣然

    在黔南州罗甸县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17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带出4届高考毕业班;她13年班主任生涯,用绿植和书香装点教室,以爱心和耐心滋养学生;她从县级教学能手成长为州级教育教学名师,始终走在教改前沿。她,就是罗甸一中思政教研组组长、黔南州政治学科带头人刘佳。

    让教室像家一样温暖

    清晨的罗甸一中校园,高三(1)班的教室已亮起灯光。推开门,绿萝垂蔓,书香弥漫,刘佳正俯身为学生批改作业。“我希望孩子们推门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刘佳笑着说。

    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刘佳连续担任班主任13年,创下“班级鲜花常开、图书常新”的特色带班模式。在她看来,教育的真谛是“和秀共生、相互成就”。2019届学生罗彩霞至今记得:“佳姐每天早读都会在教室插一束野花,她说‘大山里的孩子更要看见美’。”那年高考,罗彩霞以678分摘得黔南州文科桂冠,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这样的故事并非偶然。2017年,她所带高三(14)班包揽全县文科前两名,一本上线21人;2021届班级平均分达579分,12人突破600分;2024年最新毕业班一本上线42人。数据背后,是她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观——组织诗词大赛、科普创新活动,带领学生在州级演讲、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

    她总说“育人先育心”。刘佳曾为留守学生陆义涛辅导功课,最终助其考入重点大学。这份执着换来累累硕果:2015年至今,她先后获评“贵州省德育名师”“黔南州名班主任”“州骨干教师”等称号,所带班级被授予“黔南州先进班集体”。

    课堂是永无止境的探索

    “价格变动的规律是什么?”2016年7月,在北京八十中赴罗甸支教活动中,刘佳执教的《多变的价格》示范课引发轰动。她以罗甸火龙果价格波动为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活实践,这一设计被黔南州教研员评价为“民族地区思政课的创新样本”。

    从教以来,刘佳始终冲锋在教改一线。2016年,她的政治优质课接连斩获县级一等奖、州级二等奖;2018年,其课改案例获黔南州经验交流一等奖;2020年至2023年,她连续三年受邀在全州高考备考会上作策略分享。“她的课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乡土温度。”同事评价道。

    作为学校思政教研组长,她带头推行“情境教学法”,主编的校本教材《罗甸特色美食》将酸汤鱼、荷叶粑等地方饮食文化融入教学,成为全县思政课特色资源。2021年,她参与完成的省级课题《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教学情境的实践研究》,为民族地区思政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2019年4月,刘佳被聘为罗甸县第一中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年间,她指导的6名青年教师中,2人获州级教学竞赛奖项,4人成长为县级骨干。“她手把手教我设计教案,连板书配色都反复推敲。”徒弟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作为黔南州第二研服中心政治学科组长,她的辐射范围远超校园:2021年赴边阳二中开展班主任管理培训;2022年主持州级课题《红色研学实践视角下黔南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2023年带领团队编写的《高考政治必备手册》惠及全州考生。

    “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刘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如今,她正筹划与乡镇中学结对帮扶,“让更多孩子像我的学生一样,走出大山,反哺大山。”

    从初登讲台的青涩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刘佳用17年光阴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在乡村振兴的教育画卷上,这位苗族山乡的育人园丁,仍在书写更动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