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摆底苗寨“重教兴学”落在实处
这笔“奖学金”连续发了13年
![]() |
学子们登台接受乡亲们祝福。 |
![]() |
发放奖学金。 |
![]() |
优秀学子向爷爷敬感恩酒。 |
本报记者 潘承丽 聂兵
苗寨青山年年绿,教育火种代代传。金秋的武陵山脉间,稻浪翻涌,陆续收到录取通知的学子带着丰收的喜悦,在等待着全新的征程。
8月16日,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摆底苗寨的篮球场上,一场延续十三载的温情约定如期而至——摆底第十三届青年学生交流会暨奖学金颁发典礼在全寨老少的期盼中拉开帷幕。
当优秀学子依次走上领奖台,从长者手中接过凝聚全寨期许的奖学金时,台下挥舞着手掌的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照亮了苗岭深处。
1
十三年不变的温情约定
上午9时,篮球赛的哨声吹响,青年们在场上挥洒汗水,点燃了苗寨的清晨。中午,特色“泡汤”午餐的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升腾,地道的苗家美食传递着家的温暖。
午后的亲子嘉年华让亲情在游戏协作中升温。“四人五足”“家庭投篮”等看似简单的游戏,让亲情在欢聚中升华,让乡情在互动中凝聚。
下午的颁奖仪式将全天的温情推向高潮。从准高中生到博士生,学子们依次登台接受这份来自家乡的认可与祝福。当学子们向父母敬上感恩酒的那一刻,苗寨的记忆里又增添了一道丰收的注脚。
从2013年至今,这场由寨内青年发起、依靠乡亲鼎力支持与爱心人士无私奉献的教育盛事从未缺席。今年,喜报再次映亮青山:1人考上博士研究生,3人荣登硕士研究生榜单,9人踏入本科院校大门,另有5人迈入专科院校,2人进入重点高中,6人走进普通高中。
“这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娃娃,更是我们村的希望。”台下的潘年锦老人声音微颤:“有他们做榜样,相信我们村的大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
2
百年不灭的教育薪火
摆底村的教育火种,早在清末民初便被点燃。当时,村中知名人士黄置忠利用民房在村内开办私塾。1939年,黄玉安、潘荣昌、黄茂章、黄玉衡、潘华枝、潘万郁等先辈联合创办了摆底民办小学,开启了摆底村新式教育的先河,为深山播撒下现代教育的火种。1969年9月起,这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办了初中班和高中班,其规模在当时的凯里县内独一无二。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苗岭,教育之火便燃烧得更加旺盛了。1997年,“摆底村教育促进会”成立,依托百余位在外工作人员的力量,开始资助一批批学子完成学业。翻开新编的 《凯里市志》,摆底苗寨重视教育的薪火跃然纸上,并一点点升腾成为苗寨最深沉的精神图腾。
2013年,青年一代接过接力棒,每年开展“摆底青年学生交流会”,以“奖学金激励”与“学业互助”的模式,托举着一届届学子走出大山、又回馈大山,这每年不变的温暖传承,赓续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薪火。
3
“不比物质比学习”的苗岭佳话
在颁奖现场,另一个同样因重教兴学而闻名的苗寨——黄平县黄飘大寨也做客现场,黄飘大寨奖学公益基金代表还向摆底青年学生交流会捐赠资金。
“我们寨子有句老话:不比物质比学习。”黄飘大寨奖学公益基金相关负责人潘荣德向摆底村民介绍。
据悉,黄飘大寨奖学金于2020年由心系家乡的乡贤成立,接受来自社会爱心企业、人士和父老乡亲的捐资,设立“勤奋奖”“奋进奖”“鼓励奖”“学习之星”等奖项,帮助和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回报社会。
据悉,5年间,黄飘苗寨走出的100余名大学生中,不乏有考入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重点学府的学子,全寨二本及以上上线率逐年上升。
两个苗寨的携手,不仅照亮了孩子们的未来,更在苗岭深处树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重教兴学”的榜样,让“不比物质比学习”的佳话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4
生生不息的希望之光
暮色渐合,颁奖典礼接近尾声。篮球场上的掌声不仅为优秀学子响起,更是为苗寨生生不息的未来喝彩。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起,摆底苗寨走出近150名大学生。他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各自的领域和岗位发光发热。有的成为乡村教师,回到家乡周边的学校,将知识传递给更多苗族孩子;有的化身医护人员,在基层卫生院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有的投身科研,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智慧;还有的自主创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摆底苗寨“重教兴学”的理念,也为社会的进步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从私塾的烛光,到民办教育的灯火,再到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星芒,教育之光穿过岁月,指引着苗岭学子砥砺奋进的方向,一代代苗岭学子从贵州的大山里出发,又回来照亮大山。
这一届一届学子的接力,一代一代有识之士的传承,是苗寨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