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边阳一小李延艳:
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教下去
![]() |
![]() |
本报记者 史紫嫣然
在黔南州罗甸县边阳镇,有这样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乡村教师:她十五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用爱心浇灌着山乡孩子的成长梦想,用责任诠释着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她就是罗甸县边阳第一小学语文教师李延艳。
1
清晨的坚守
当第一缕晨光还未洒向边阳镇的山头,边阳第一小学校园里已经亮起了一盏灯,教室里,李延艳老师正在准备当天的晨读材料。这样的场景,在李延艳老师的教学生涯里,已经持续了整整15年。
不管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她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15年来,李延艳从未因私事请过假,即使生病也坚持上课。在她看来,教师的准时到岗不仅是一种纪律,更是一种责任。
走进李延艳的班级,墙上贴着一张特别的“师生公约”:每天晨读15分钟,每周完成阅读打卡。令人感动的是,公约上第一个签名的是李延艳本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翻开她的手机,里面整整齐齐保存着1000多条朗读录音,这是她坚持了3年的“每日朗读”记录。在她的带动下,班级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用爱温暖每个心灵
在边阳一小,李延艳的“爱心故事”广为流传。学生覃应福的奶奶提起李老师就热泪盈眶:“要不是李老师,我家应福可能早就辍学了。”
覃应福从小跟着年迈的奶奶和脾气暴躁的父亲生活,家庭困难让他变得自卑又叛逆。李延艳没有放弃这个孩子,而是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他的心灵。从学习计划到心理疏导,从生活关怀到家校沟通,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冬天时,看到覃应福冻裂的嘴唇和双手,李延艳心疼地为他买了唇膏和护手霜;发现他经常不吃早饭,就每天准备一份简单的早点……在李延艳的耐心引导下,这个曾经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仅成绩有了明显进步,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他对同学们说李老师就像他的家人,给了他温暖和爱。
像覃应福这样的孩子,李延艳帮助过很多。她坚持每周家访,走遍了班上每个学生的家庭;她的办公桌抽屉里常备着学习用品、常用药品,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3
创新教学的实践者
在同事眼中,李延艳不仅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更是一位教学能手。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教学上,李延艳大胆创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学生在竞争中互助,在合作中成长。她开发的“基础+弹性+实践”分层作业体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在2024年罗甸县“学思行悟”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技能大赛中,她凭借精湛的教学技艺荣获语文组一等奖。
作为省级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管理改革的研究》 的骨干成员,李延艳潜心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她撰写的《探究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论文获得专家一致好评。李延艳积极参加每期阅读分享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每次阅读分享中她从专业视角出发,用思想和行动践行教育的初心。
4
薪火相传的引路人
在边阳一小,李延艳不仅是学生的老师,也是青年教师的导师。作为学校骨干教师,她积极参与“青蓝工程”传帮带活动,毫无保留地指导年轻教师。
“能遇到李老师是我的幸运。”青年教师罗敏说。3年来,经李延艳指导的青年教师都在县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贵州省乡村名师龚武工作室,她指导学员邓涛、黄诗倩、刘兴龙等老师提升专业素养,帮助他们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朴实的话语,李延艳用14年的坚守赋予了它最生动的诠释。
14年来,李延艳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她的学生中,有的考上了重点中学,有的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工作,还有的也像她一样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每逢教师节,她的手机总是被祝福短信塞满;春节回家的大学生,总要来学校看看他们的“李老师”。
“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李延艳说。在她看来,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平凡,但意义非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延艳依然保持着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当被问及未来的打算时,她微笑着说:“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会一直在这里教下去。”这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乡村教师最真挚的心声。
在罗甸县的青山绿水间,在边阳一小的三尺讲台上,李延艳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山乡孩子前行的道路;她就像一粒种子,播撒着乡村教育的希望。在这里,教育的薪火正在代代相传,乡村振兴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